《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被《纽约时报》誉为“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内容简介:
故事围绕一位叫凯特·布朗的家庭主妇在一个夏天里的短暂经历展开。结婚多年一直无怨无悔地充当家庭主妇的她,在这个夏天,丈夫和几个孩子都要外出旅行,自己一下子成了多余的人,但这也让她有了一个机会走出多年经营守护的家。她先是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葡萄牙语翻译,尔后前往伊斯坦布尔组织会议。期间与一个美国的小伙子结伴去西班牙旅游,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在经历了种种的矛盾和斗争之后,在故事的结尾她独自返回了伦敦。
作品目录:
在家
在国际食品组织
在旅途
在酒店
在莫琳的公寓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思想发生剧烈震动时期,而女性主义思想也在经历了1840年到1925年的第一波以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运动之后,进入到了以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的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60年代女性运动在已经拥有了诸如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这些基础权利后,当时女性普遍要求进一步消除两性差别。当时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克服自己的女性气质,努力发展男性气质,其中也包括攻击性和独立性,她不赞成母性是与生俱来的。在破除茧缚愿望速成的当时,女性运动者们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诸如她们宣称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如同一条鱼不需要一辆自行车一样。她们为一头羊加冕以此来讽刺被选中的美国小姐,并设置了自由垃圾筒,把乳罩、腹带、紧身褡、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筒,甚至有轰动一时的“烧乳罩”事件。总之,一切的核心就是反对男性脑子中的女性形象。
而这一切在莱辛眼中显得过尤不及,在经历了40年的两性之争之后,莱辛经过对现代女性的观察,已经不再相信60年代的革命,这个40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的英国文坛的老祖母,认为“60年代转错了方向”。莱辛非常谨慎地否认她曾视自己为女性主义者。于是在1973年她54岁知天命的时候,她出版了《天黑前的夏天》这本小说,告诉所有的人女人更应该怎样生活。
主要人物:
凯特·布朗
凯特,年逾四旬,是一位贤妻良母,二十多年来,勤勤恳恳,一心为家庭忙碌,相夫教子。在一个夏天,丈夫要出外工作,子女长大成人,纷纷离家,留下凯特孤身一人。凯特发现自己已经不被家庭所需要,内心十分孤独痛苦。凯特应邀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翻译职位,而后又应邀组织另一重要会议。期间偶遇一位年轻男子杰弗里,并与他开始一段恋情,与他同游西班牙。而后,凯特对这段母子般的恋情十分失望,由于生病,毅然离去,独自回到伦敦。大病痊愈后,在莫琳的公寓租下一处,等待丈夫和子女的归来。为了丈夫和孩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凯特完全失去了自我。在这个夏天,凯特对自己二十多年的家庭生活进行了深思,最终得到自我解脱。
杰弗里
杰弗里比凯特小15岁,相伴凯特到西班牙。他们同游理由只是彼此需要个“伴”从一开始她就知道,回首往事的时候杰弗里对她来说会是“味同嚼蜡”,她却鼓不起勇气回英国。考虑到杰弗里的经济状况,他们住的酒店要“降低档次”,出去玩得时候只能坐杰弗里唯一坐的起的是大巴或火车 凯特本想随心所欲放纵一番,却没想到连性生活都那么荒谬“看他的模样就像一个十岁的孩童在同伴的怂恿下攀高墙,或像一个苏联工厂的工人—— 超额完成指标 ”这段旅程中,同游的杰弗里除了睡觉就是生病:在车上,“跟着颠簸的汽车,东倒西歪”的睡;在酒店,“脸朝下摊手摊脚地趴在床上”睡。而凯特则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回忆自己与丈夫和孩子的冲突,这25年来,凯特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妻母的身份,不允许自己做出任何有损家庭颜面的事,而其丈夫却是“处心积虑地安排生活”为了和邂逅的年轻女子“经历一场又一场性遭遇” 而在丈夫看来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要而不会伤及到夫妻感情的关系 为了孩子,凯特是“榨干了自己喂养这几个——魔头”,可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小儿子的大吼:“看在基督的份上,别管我,你快要把我窒息死了!”她觉得自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被健康的同类生生啄死:又像一只动物遭残忍的孩子戏耍玩乐。”与杰弗里的同游随着他俩的生病而告终 凯特也快速回到了伦敦。
莫琳
莫琳,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爱吃儿童食品,开心的笑伤心的哭,因为不想像妈妈一样成为婚姻的牺牲品而害怕结婚。她尝试着婚前一段又一段的恋情却又没有同意任何一个人的求婚。此时的凯特充当了一个合格的“成年礼中的长者”的身份,纠正莫琳对婚姻看法的同时也纠正了自己对婚姻的认识。“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在这里,凯特和莫琳靠搜寻凯特记忆中的快乐来打发白天的时光。
凯特对莫琳的感情近似姐妹、朋友,也包括母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让凯特看到曾经的自我,她的单纯善良使凯特与其坦诚相见,她不幸的家庭遭遇和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让凯特对其产生了母亲的怜爱。凯特甚至将自己关于海豹的梦告诉了莫琳,而出乎意料的,莫琳并不像丈夫和孩子那样对自己进行嘲讽,而是鼓励她将梦做完。于是她们就这样相依为命,白天莫琳像女儿一样倾听凯特曾经的故事,而晚上凯特则认真地搜寻关于海豹的梦。
作品赏析:
作品思想
凯特生活在各种人格面具下,又在阴影中挣扎。因此,对于凯特来说,必须调节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冲突,以防形成“畸形人格”,这就需要自我反思。凯特通过平衡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内心与外部世界,真正意识到了回归的重要性,从而完成从“放逐”到“回归” 的过程。
首先,凯特生活在“妻子” 的人格面具下,时刻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出错,给丈夫丢脸,这使她感到十分压抑。于是,阴影的凸显,使她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在旅途中,她的内心在挣扎:由于丈夫的背叛,她也没必要对丈夫保持忠诚。她在戏院看戏、走在大街上时,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和举止,颇有“破罐子破摔” 之意。这是两种极端,是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需要自省来调节,否则必然会造成精神错乱。最后,她通过自我反思,终于重新认识了作为妻子的这个角色:要给对方留有空间,而不是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走,要选择一个折中的道路。
其次,凯特在“母亲” 的人格面具之下,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总是以子女为中心。孩子的各种事情,该管不该管,她都要管,很多时候总是小题大做,弄得和子女的关系很“紧绷”。在旅行途中,由于“阴影”的爆发,她意识到是该“放手”的时候了。于是,她和子女的关系又变得过于“松弛”,对子女的一切不管不顾,随他们去。旅行结束,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她逐渐意识到,需要“自省”去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整合自己的人格”,达到统一。在酒店,她通过与莫琳(与自己女儿同龄,可以视为是女儿的化身)的相处,学会了怎样去重新认识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她要做一个“适可而止” 的母亲,这正是“自省”在起作用。
最后,凯特在旅途中酣畅淋漓地享受性爱自由,但那种自由是违反道德的滥性,仅仅是报复丈夫的一种手段,她选择了那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通过自省的调节与整合,凯特明白了,出现了性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是靠那种极端的方式去报复,更不应压抑在“人格面具” 之下,忍气吞声。
通过“自省” 的调节,凯特对婚姻、家庭和性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危机。她通过梦境、冥想来内省自己,调整自己内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感,从而真正回归家庭,完成放逐。
艺术手法
《天黑前的夏天》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异故事”全知叙事手法。莱辛运用该手法描写受婚姻和家庭束缚的压抑女主人公凯特的精神折磨,表达了传统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其它次要的人物也均选择女性来演绎。文中提到的几个男性也均为女性人物“凝视”的对象,表达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型声音。结构主义批评将叙述者、受述者和所述对象之问的关系仅仅视为结构关系,兰瑟却将之视为权力斗争关系。“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谁是叙述者,谁是受述者,谁是叙述对象成为一种权力之争,这种人物之间的叙述权之争又是男女社会斗争的体现。”而莱辛运用的是全知的异故事叙述者,叙述对象也均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均为女性的客体,甚至没什么发言权,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体权威的建构。
另外,叙述者分为两类。一类专注于表述行为,仅仅叙述虚构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另一类从事“超表述”的行为,作深层的思考和评价,在虚构世界“以外”总结归纳,寻求与受述者对话。显然,《天黑前的夏天》不属于第一种叙述者类型,除了叙述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小说中更多的是心理描述和隐性的评价,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让评价和与受述者对话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在自由间接引语中,能同时听到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声音,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时,实际上也宣示着叙述者的态度。全知的作者型叙述者渗透到每个人物的内心,充分发挥出“自封的权威”。
小说中一共14次写了凯特的一个梦,一个关于海豹的梦。其实这就是凯特关于自己生命状态的一个隐喻(中年女人)。梦里她看见山上有一只因盲目寻找而被搁浅的海豹,满身伤痕只剩一息。在梦里凯特抱着它经历艰险终于回到大海,这其实就是凯特精神危机之旅的最终结果。小说也用“回家”二字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结束了一个女人天黑前的最后躁动。
《天黑前的夏天》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但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上显示出女性作家独特的细腻和视角。叙述手法中大量运用独白和梦境,这体现的是步人中年后的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成熟思考,特别是对普通妇女命运的关注。在这种女性视角的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得到细致的描摹,而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等的困惑和迷乱,也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影响:
《天黑前的夏天》一出版就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赞扬也有争议。多数批评家是通过凯特对父权制文化的反抗来揭露她的精神成长历程,例如Gayle Greene在Doris Lessing:The Poetics of change一书的第七章中将《天黑前的夏天》视为一个封闭的圆,并通过性别角色和父权观来分析凯特的自我发现历程, 并探讨了结局的矛盾性。有的批评家是通过心理因素来分析凯特的个性化进程,例如Roberta Rubenstein的The Novelistic Vision of Doris Lessing:Breaking the Forms of Consciousness中关于《天黑前的夏天》一章里讨论了凯特的心理及生理上的转变。还有批评家是从象征的角度来解析这本小说,例如Susan M. Klein在Critique上发表的First and Last Words: Reconsidering The Title of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一文阐释了标题中夏天和黑夜的象征意义等。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策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品。
作品评价:
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纽约时报》
一部杰作……可以说是莱辛最好的作品。 ——《经济学家》
一部变幻多姿、缜密认真的小说,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虚幻的想象也可以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来。 ——《国民观察家》
莱辛作品呈现出的敏锐,些许像D.H.劳伦斯晚期的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所捕获。——《新闻周刊》
一本真诚的书,深具洞察力和严肃性。 ——《爱尔兰时报》
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令人感到震惊、充实,充满敬畏。——《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小说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 ——《纽约时报》约翰·伦纳德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最美孝心少年余虽的励志故事2023-07-16 20:16:36
观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023-07-10 07:34:12
哲理的励志句子推荐2023-07-23 04:48:40
激励孩子一生的48句励志名言2023-07-07 02:42:55
每日励志语录大全2023-07-23 08:59:33
最经典的励志个性签名2023-07-24 12:19:5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5-05 08:38:37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5-05 08:32:42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8:3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6:1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2:38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5-05 08:18:11
经典励志言语 名人格言参考2023-07-07 05:12:25
绝境励志格言精选2023-07-09 10:49:08
坚强地走过生活为题目的作文2023-07-17 03: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