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采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通过找规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上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
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这周我讲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讲《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节课,一开始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在学完3个性质后马上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才进行巩固练习。但我在第一个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马上调整教学思路,在下个班让学生先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后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讲完3个性质后马上让学生做3个性质的运用的相关练习,最后再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我发现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个性质并会运用这3个性质去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练习学生能理解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因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学生自己解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解集的认识,为下一节解不等式做铺垫。
我的反思和经验是:
1、课前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2、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我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这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其实在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4、上课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一、教学前后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的性质是本章的基础,是方程解法时的重要依据。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恒等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这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二条性质,以及运用这二条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那么怎么来学习呢?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等式有这样的二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借助生活实际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利用天平来加强对等式性质的直观理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
在新课引入这个环节,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还用了具体的数字等式来验证,而且还让学生用等式来表示这些性质,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等式性质,从几个方面认识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过渡到等式性质的几个小练习,让学生们练习。在学生的练习中,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在小练习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两边同加或同乘一个数或式子,但是同除一个数时,总忘了这个数不能为0,所以在这里我特意引导学生两边除以一个0时的结果,通过错题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前面的小练习,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同时在教学中,没有过早地使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系数化为1”等解方程的专门用语,这里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质,使用等式性质考虑如何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习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习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6
等式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定义,并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7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8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成功之处
1.游戏热身,点燃热情。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请学生用身体模仿天平的热身游戏,伸开两臂,犹如人体天平,我用给出天平两边不同的重量或是相同的重量,让学生模仿不同的天平状态,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他们对天平只要两边重量相等才会平衡加深了认识。
2.先扶后放,研究性质。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动态展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3.开放练习,激活思维。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 -5=9,那么2x =9+( )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
(4)如果5x =15,那么x =( )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改进之处
1.在等式性质的探究中,为了加强对比,我觉得应该再增加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去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这时天平不平衡,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从而让学生清楚地加深加上对“同一个数”的认识,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2.对于等式的性质应不仅仅停留在说的这一环节,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将等式写出来加以表示,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数学的思维,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在课堂上我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使他们不断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9
在得出等式性质时,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
以前的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初中学习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作准备。
教授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互说操作,完成设计好的导学。最后我再课件操作验证学生的结论,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课上学生们紧跟我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的参加小组活动,学生表现很积极。
1、等式的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中让学生在15分钟时间内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种现象,突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感悟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引导学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这样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
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动手实验操作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了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等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
2、猜想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学生展示环节非常好,不仅仅展示了实验过程、现象,总结了规律,在展示过程中,能积极补充、质疑,个别同学质疑的问题很有价值。
但在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放”得还不太够,其实可以尝试老师不演示,只提出实验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分组活动——利用天平游戏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教师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时的引导,这样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
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习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备课
备教材:
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发现,小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习的。所以学生应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平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习对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
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发现,将近90%的学生能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50%多的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而对“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因超前学习才了解。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放在了角和对角线方面。
备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看了一位老师针对平行四边形上的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可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下一个定义。结果,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说了出来,并说出这样定义的原因。听起来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难以分辨用哪一个做定义更合适。最后老师说习惯上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定义。看了这节课后再结合小学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认为,小学教材已对“平行四边形”作了明确叙述,在“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定义的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师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学生并不知道是判定)来定义,而定义本身常常又是一个规定性的东西。因此,我在这个地方采取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并把拼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既能发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情况,也为下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结论和证明过程填写在事先发给的探究报告里,使学生的思维和落实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从旋转的角度准备了形象生动的性质探索课件。
整节课采取探索式证明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想、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课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不能再仅局限于一些结论的获得,而要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学生要对发现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对“平行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在小学是通过观察、测量对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的。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呢?学生在学多边形知识时曾经采取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所以课堂上当对这一结论进行证明时,学生很快想到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但学生在推理时符号语言说的还不太顺畅,推理也还缺乏规范性。所以在学生的叙述下教师进行规范的推理板书,给学生做出示范。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
阳光明媚,心情疏朗!
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弯弯的,满含着欢喜。
【课前小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
课前最纠结的是“为何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记得我小时候学习的是传统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关系解方程。为什么现在要用等式的性质解呢?就为了和初中衔接?孩子们在备学中也有此疑问,还用了一个成语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识解决,而且也很简单,为何要多此一举!
课前,我询问了好多人,但总不能很好的理解。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时,问大树老师,他说,其实小学阶段学习的很多知识,学的是一种思想方法,老师不能就为了某个知识点而教。并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了某种思想方法,那么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了社会上都能够灵活的解决问题。
下午的时候,李大也给我举了例子,他说到六年级有了复杂的应用题,解方程时,等式的性质还是很管用的。摘录了聊天记录如下:
绿水: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李:为了和初中接轨。
绿水:还有呢?学生认为这样解答不如算术方法简单。而且,他们看不出等式的性质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东:主要就是这一点,其实没有用数量关系解方便
李海东:是的,我也不喜欢
绿水:请问等式的性质,以后有没有什么深远意义?我想来想去,都不理解。
李:为初中用的,为列方程解复杂应用题服务。
绿水:哦,现在的简单,以后的复杂,现在学习方法,为了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是吗?
李:六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些难度比较大
绿水:你能举个例子给我看吗?凸显等式的性质。
李: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质好解绿水:两边同时减去X,就好做了,是吗?
李:你列个方程做做看就能凸显等式的性质优越性
绿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较缠绕,但是两边同时减去X,就方便了,是吗?
李:是呀。
通过不同的交流,我终于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质,我来啦!
【课中点滴与思考】
1、从已经经验处,顺藤摸瓜引新知;
今天这节课,本来一开始,我是准备从书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图开始的,直接让他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发现等式的性质。这样开始的弊端是,刁钻的小孩总是喜欢有挑战,有趣的、能发挥出自己能耐问题。昨天备学他们已经看了书本,现在上课又是先看书本的四组天平图,有重复的嫌疑。孩子们不见的感兴趣,我这样寻思着。
后来欣赏了备学,想到了更适合孩子们的一招。
师:昨天,小雨在备学中说,大树,方程这个单元好像我们很容易“吸收”呀!天时也说,我感觉方程这个单元好简单呀!那范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图(出示教材例四),谁能列出方程?并能说出这里X是多少?
(孩子们听着,兴致高涨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高了手。)
一生列出方程,并说出X等于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小恺:50-10=40,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罗罗:x+10-10=50-10,x=40。
(罗罗是备学比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问题,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了。)
师:对罗罗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孩子请举手!(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
师:对这个方法有一些自己观点的孩子请来说一说!(一部分孩子依然举着手。)
小岩: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还是成立的。
小彧:其实罗罗的方法就是用了等式的性质。
师:有预见力的孩子,也许听出来了,刚才陆岩说的就是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学完后,相信大家都会用罗罗的方法来解方程。
(本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就是为了第二个目标学会解方程服务的,从备学中我了解学生对于解方程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调用他们的已有经验,顺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质呢!
看似简单的将例题调一调位置,但是此中体现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达总结了。)
2、好玩的课堂,展现个性化的魅力
(1)等式性质的另类理解: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宇杰说:我还有一种关于图形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个轴对称图形在相同位置减去相同图形,得到的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师:宇杰真会联想,能够从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
(2)个性化理解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小彧:应用等式的性质,其实就是,如果左边是+25,右边可以抄下来还是+25;左边是-18,右边还是抄下来-18。
小凯:要使等式左边只剩下一个x,就要看它原来是加上多少,还是减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减去多少,它原来是减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师:真会观察。
小彧:其实这就是相互抵消了。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凯:为什么不直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呢?而要这样加加减减。
我正想解释,可是底下还有一两个小手高举着,炜怡: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习到很复杂的方程,那时候就会用到等式的性质。所以现在要学习。
小彧:而且我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正确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号变成乘号,要使左边只剩下X,我们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数了?
(3)全课小结时的联想
天豪: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感觉它们也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质,还是商不变的规律,其实都是研究不变中一些变化的规律,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千变万化的数字符号间,还有着不变的规律!
冲冲:我的收获是昨天学习了等式与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性质,正好用来解方程。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听冲冲这样说,我特别激动,带领底下孩子鼓掌!因为在备学中,冲冲提出的问题是:“方程有性质吗?”学完这节课,冲冲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我感到“备学——课堂”犹如相伴孩子思维成长的一段旅程,孩子们思索着,收获着。多好呀!
课堂中,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样的理解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体现。如果能把这样的体验说出来,与全班分享,课堂就精彩纷呈了。再次看这节课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感觉自己很快乐,像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姑娘,而孩子们的精彩,正是我找寻的闪光的贝壳。感谢孩子们,大胆表达,成就了绿树课堂个性化的色彩,愿每日守候。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3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
由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
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教学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
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4
最近我上了一节初一新教材的数学公开课:等式和它的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的书中71页的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要使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书中71页第二个实验的电脑演示,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2分钟)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
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习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玩出了名堂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2023-07-15 08:46:26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2023-07-14 21:13:16
美术教师教学反思2023-07-17 11:37:45
水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2023-07-15 23:29:35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案例2023-07-12 14:27:51
关于蒲柳人家的教学反思2023-07-07 11:27:3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5-05 08:38:37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5-05 08:32:42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8:3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6:1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5-05 08:22:38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5-05 08:18:11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十五篇)2023-07-20 04:10:21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2023-07-15 12:47:1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2023-07-16 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