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羚羊木雕》教案

时间:2023-06-04 22:22:19 文/李盛 教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羚羊木雕》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起来""心里难过极"。可见父母为木雕怎样伤害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只要损害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我做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羚羊木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自读课(以学生讨论为主)

  五、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请看屏幕,这是几位初一同学的练笔,代表的恰恰是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想法:(幻灯片投影出示,请一位学生朗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芽、成长,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那个事事听从家长的小朋友了。”

  (过渡)是的,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犄逮颤怦

  六、指导自读。

  ①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提示: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明确

  ①情节: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练习二)。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②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七、体验反思(作业)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幻灯片投影出示问题)

  ①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③完成课后练习三。

  八、板书

  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叙)————经过:要收木雕————结果:收回木雕

  万芳(理解、仗义)爸爸(持重沉稳)妈妈(固执生硬)

  ↖送↘羚羊木雕↙收↙

  (重义轻财)(重财轻义)

  我(珍惜友谊)

  奶奶(明白事理)

《羚羊木雕》教案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积累名言警句。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手中的一颗石头):同学们,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答:“对,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但在我的眼里,它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曾摆在我的桌上。记得有一次,我回家,发现自己书架上的石头不见了。当时,我一下蒙了,追问母亲,原来,刚才她打扫房间,看见这块石头其貌不扬,就把它扔掉了。最后,在垃圾堆里我寻回了石头。为什么老师这么珍爱这块石头,因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从远方带回来的送我的礼物,他现在在成都,我们很久没有见面,这块石头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同学他友谊的信物──羚羊木雕的命运又是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羚羊木雕》。(大屏幕展示题目、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三组学生选出代表朗读课文三个部分,本组其他学生注意听,找出读错的字词,查字典,并当堂予以纠正,教师明确,其他同学注意记录。

  (字词略)

  2、(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那些人物?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并明确上述问题。

  三、体验反思

  同学们,羚羊木雕该不该返还,看来父母与我、万芳、奶奶的观点发生了尖锐的对立,那么羚羊木雕该不该返还,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辩一辩,我们就分成两组,正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应该返还”,反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不应该返还”,现在开始辩论。时间20分钟,大家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辩论:大家刚才辩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爸爸妈妈”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羚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同学认为“我”不应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羚羊木雕转赠给他人,主要责任在“我”。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我”在把自己的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别人前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在了解送给万芳的原因后默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逼我要回礼物,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请同学们思考:万芳有那些“仗义”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应怎么讲“仗义”?哪些“仗义”是不应该讲的。“仗义”

  四、问题延伸

  (大屏幕投影问题)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五、作文

  (大屏幕投影题目)

  《假如我是孩子的父母》、《假如我是那孩子》。

  (大屏幕投影)这是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为友谊欢呼: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需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有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古希腊)苏格拉底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希腊)斯托贝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罗马)西塞罗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美)爱默生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

  ──(英)培根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俄)高尔基

  结尾: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

  ──马克思

《羚羊木雕》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大电视,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

  感受→朗读→探究→领悟→联想迁移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动画片《朋友》,以渲染气氛3分钟)

  一、导入

  主持人: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抹(mǒ)眼泪 攥(zuàn) 树杈(chà) 寒颤(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处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体感知 角色朗读

  (播放学生自拍自演的课本剧录像6分钟)

  大屏幕投影: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播放“情节示意图”并讲解)

  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评价标准:重音 语气 语速……

  角色: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十分严厉

  妈妈的语气:咄咄逼人 坚定

  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一动不动

  孩子的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哭着喊了起来

  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学生评价时,主持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主持人总结:《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课后播放歌曲《朋友》,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下课)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教学后记】

  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这很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并录制下来在课堂放映,更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采用这些活动形式,学生能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案5

  教师导语: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老师希望通过这堂课的推荐,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羚羊木雕》。请大家打开书第119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生:朗读,解决字词障碍。

  师:好,读到这里。大家请看大屏幕,(字词练习,见课件)。

  生:回答问题。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里难过极了。

  师: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6个。

  师: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生:不同。

  师: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现不同人物特点。

  生:好。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分配角色: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旁白,共7人)

  生:朗读。

  师:大家说,哪位同学读得最像?(要求见大屏幕)

  生:我,妈妈等。

  师: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研究几道问题。(见课件)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我,我又送给他人,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它已经属于我了。

  生:不可以,太贵重。

  生:可以,情谊无价。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这样做合适吗?

  生:不合适。应该先和家长商量。

  师:你们认为,这件事情怎样处置才好呢?下面,请大家分组排练一段小短剧,要求以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准备并扮演。

  师:大家扮演的很好,那么,在生活中,你和家长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今天的作业,请大家把他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推荐一下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羚羊木雕》教案6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羚羊木雕》教案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重义轻财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前的准备: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大胆质疑设疑。

  教学过程及内容:

  提问:在这场矛盾中,谁是谁非?[对于父母的做法,16名学生赞同,25名学生反对]

  学生书面准备陈诉理由,教师巡视

  课堂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一、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讨论明确: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拿回!因为有悖诚信[言而无信,失信于人](引《韩非子》中“曾子杀猪,以信教子”为例)什么是特殊情况呢?讨论明确:在家人不知晓的情况下,送出去的礼物对家人有重大意义或对家庭将产生重大影响(礼物对朋友只是“锦上添花”,对自己的家庭却是“雪中送炭”)。那么,文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情况?讨论明确:木雕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纪念意义,文中一再强调的是“贵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学所谓的“传家宝”的意义。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维持生计,木雕只是一件贵重的摆设,把木雕送出去后,“我”不会倾家荡产,父母也绝无沿路乞讨的危险,不存在部分同学所说的“孩子把存折送给朋友,难道也不能要回来吗?”这样的情况。结论:“我”不该拿回礼物,同样爸爸也不该向我要会这个礼物。[如果东西仅仅放在家里的桌子上,而“我”却无力支配它,那还叫我的东西吗?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二、礼物该不该送?[有同学提出:怎么能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随便转送给别人呢?这不是显得对父母不尊重吗?还有同学提出:送如此贵重的礼物,会使“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变得俗气,金钱化了!]讨论明确:首先,“我”不是随便送礼,送的对象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曾经为“我”做出过“牺牲”!“我”把木雕送给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馈赠,所谓“借花献佛”,难道送给好朋友的东西应该是不好的吗?其次,“我”送万芳木雕,并不是因为木雕价值贵重,而是因为万芳“特别喜欢”(万芳“特别喜欢”,不是因为木雕的价钱,而是因为木雕造型美观)!所以“我”和万芳互换礼物,不会导致友情深浅以金钱来衡量的后果。[倒是“我”的父母一再强调木雕贵重而要我取回,究竟是谁俗气呢?]

  三、“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送给了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这就引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情重,那么父母哪怕事先就知道“我”要送礼,也应该让“我”送!]讨论明确:古人说,为朋友,抛头颅撒热血,在所不辞(当然,不能没有原则,陷入“江湖意气”的误区)。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能送?物质金钱的贵重只是相对而言,给灾区捐款时,下岗职工的500元钱比起资本家的500万元哪个更贵重?牛群签订协议把他终老到死的毕生所得全部捐献,在他眼中什么才“值钱”?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在沙漠,在雪地,当人人自危时,朋友的一杯水或一件衣服抵得上黄金万两!

  四、父母糊涂。“我”拿回礼物并不高兴,反而痛苦(送给朋友“我”才高兴)!这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身体力行,给“我”上了一堂人生价值观的课。身教胜于言教,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也许就给我的人生领错了方向!“我”也极有可能成为《风筝》中那个麻木的“弟弟”!

  五、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在行动上屈服,思想上却不服。“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六、当堂作业: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该怎么办?

  七、总结:这堂课与其说是老师教的,不如说是你们自己完成的。老师非常高兴的是,16位同学(起先赞成父母的做法)思想的转变,不是老师或其他同学强迫所致!其实刚开始表决时有21位同学赞成父母的做法,我说:“居然有这么多同学赞成,看样子得好好讨论一番!”这句无意间说漏嘴的颇具暗示性的话语,使五位同学转移了阵营(也许冤枉了他们?)我相信,剩下的16位同学,有不少当时也已意识到老师的结论,但仍然倔强地“固执己见”!老师对他们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表示敬佩!这些同学一旦认识到错误,必将成为真理倔强的捍卫者!另外,希望大家将来听老师说的话是因为老师的话有道理,而不是因为老师的身份,只有这样,你们才有可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插说一句,学校的制度也一样,大家如果执行,是因为内容正确,而不是因为制度本身(青少年对于“制度”的逆反情绪有时还是蛮强烈的呢)!

  八、课后作文:___________(爸爸、妈妈、老师……),这话我爱听

《羚羊木雕》教案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继续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家庭矛盾中,各人的性格特征从说话的语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那么,妈妈的话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分别试读妈妈、爸爸、“我”、“万芳”的话。?

  评议朗读情况。

  分角色朗读课文?(投影)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辩论,.总结。

  这场家庭矛盾的发生,归根到底就是各人的价值观不同,那么,父母看重的是什么?文中的“我”看重的又是什么?(学生板书)

  讨论: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投影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九 .总结,布置作业。

《羚羊木雕》教案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你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6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确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准备辩论提纲。

  第二课时

  辩论。辩论30分钟,评议10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尤其肯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掌握好说话分寸的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与亲人、友人关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为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到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变化的例证。课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就是孩子轻轻的反击吗?

《羚羊木雕》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 树杈(chà) 攥(zuàn) 逮捕(dài)

  逮着玩(dǎi) 寒颤(zhàn) 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羚羊木雕》教案11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财 情

  轻 重

  义 义

《羚羊木雕》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2、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二)能力目标

  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2、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

  1、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而更感人的是文中表现的高尚友谊。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口气来讲述故事,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间(包括家庭、学校)的冷暖,形成两个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在“我”的眼里,这两个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高下优劣自见。这对同龄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被打动并引起共鸣的。

  课文不难理解,出示投影片只是起着一种媒介作用,触发学生进人课文的情境,设身处地体会“我”的心情,感受“我”的伤心,起着情感教育的作用。另外,由于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写出了孩子与成人世界的对立状态和对立情绪,因此,还得防止一种偏向,即孩子对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五、教学媒体

  投影(投影片里的两幅画面,应在两处相关情节的展开中出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导语

  相信大家都有好朋友吧,爸爸、妈妈是不是支持你们的友谊呢?你有没有因为朋友的事情跟爸爸妈妈闹过矛盾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看我们文章中的小主人公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想一想我们到底该如何这类亲情与友情的矛盾。

  朗读

  分角色朗读全文。朗读前,要默读几遍,对生字、多音字、异读字,要先查字典。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构思路梳理:

  全文分四个部分,按照以下思路划分结构:“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展示画面(见图片集锦),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重点提示:本文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两幅画面都取名为“伤心的我”,其实含义有所不同:第一幅画面是冷冰冰的场景,“我”为家庭里缺乏理解和关爱而伤心;第二幅画面是温暖的场景,“我”为万芳的真诚、正直和慷慨而感动,并为自己对万芳的“不友好”而伤心,还为自己在家里的遭遇而伤心。

  人物性格分析:

  “我”:这是一个很珍惜友情的女孩子,她十分赞赏好朋友万芳,至今清晰地记得万芳如何救了她,把那条划破的裤子换回自家,并为此而受罚。当发现万芳特别喜欢那只羚羊木雕时,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万芳:文章用“仗义”一词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用“换裤子”的事例从侧面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当“我”被迫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最后,她坦诚地再一次把小刀送给“我”。在万芳身上,闪耀着真诚、豪爽、大度的光芒。

  妈妈: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传统型的母亲。在她身上,体现出当代中国传统母亲以严为爱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弱点。她对女儿的爱,是以对女儿的过于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体现的,如“我”的新衣裙划破,不敢告诉母亲,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厉。同时,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尝试去理解孩子,或者与孩子进行沟通。“我”划破裤子不敢说,可见母亲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孩子这种事在所难免,主要需要教育她以后做事要谨慎,从而帮助她成长。母亲以严厉使“我”不敢把事情告诉她,从而使用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关于木雕的问题,母亲一方面并不能理解孩子中友谊的珍贵,同时也没有能让孩子明白木雕在父母心中的主要地位──那也是父母的一片心。

  爸爸:除了具有同妈妈类似的特点外,爸爸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例如他说,东西虽给了女儿,但没允许她送人。

  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4、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

  (听听学生的发言,不要硬性强调答案,但要注意防止一种偏向,即对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绪。)

  发掘本文的深层底蕴(可作为本课的总结):

  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

  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

  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孩子自作主张把爸爸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

  对于孩子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孩子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思想,没有帮助孩子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作业布置

  你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发生过矛盾?如果有,你同父母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没有,设想一下,你的父母会如何处理?针对这一话题写一则短文。

《羚羊木雕》教案13

  《羚羊木雕》原文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羚羊木雕》教案

  【设计理念】

  1、立足小说故事内容,紧扣小说情节发展,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分角色朗读,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说出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4、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5、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练笔”,让学生有话想说、能说。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语境,说出“自作主张、仗义、形影不离、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这些词语。

  2、分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说出文章运用插叙手法的作用。

  3、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课文后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诗句导入。

  友谊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

  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

  友谊是一首飘荡的歌谣,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慰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友谊引发的一个故事——《羚羊木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⑴孩子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检查检查。

  ⑵提出问题: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试着回答或有回答的_。)

  二、研读课文1——10自然段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妈妈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我”说的话,并注意“我”和妈妈的神态、动作。

  2、分角色朗读课文1——10自然段,读后说出写什么?

  ⑴学生读课文。

  ⑵说出该部分写什么:妈妈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送给万芳了。(PPT:追问木雕)

  3、评说文中人物。你从文中的语句中读出妈妈怎样?我怎样?说明理由。

  ⑴妈妈:从“妈妈的问话咄咄逼人;妈妈的神态、动作”,读出妈妈严厉。

  将妈妈的问话连起来读,读出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语气咄咄逼人;

  抓住妈妈的神态、动作:“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手搭在我肩上。”感知妈妈严厉。

  (板书:妈妈严厉)

  ⑵“我”:

  读“我”的回答,注意读得低沉、小声,读出“我”的心虚。

  抓住“我”的神态、心理、动作:“心怦怦地跳;小声地说;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发抖。”读出“我”害怕,读出“我”无奈。

  (板书:我心虚无奈)

  4、推想故事的发展。

  ⑴妈妈为什么那么严厉?我又为何那样害怕和无奈呢?从中你可知道什么?(木雕十分珍贵)

  ⑵故事就在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过程中发生了。(PPT:发生)

  ⑶请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三、研读课文11——24自然段

  1、要求学生读课文11——24自然段,读后说出发生的是什么事情,验证自己的推想。

  (学生说出该部分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想。)

  (肯定学生的推想,说出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了。)

  (PPT:逼要木雕发展)

  2、研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⑴研读“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

  注意读出“妈妈”语言的语气(抓住感叹号),注意妈妈的动作、神态。(读出妈妈坚决和软硬兼施。)

  (板书:坚决、软硬兼施)

  ⑵研读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根据爸爸的神态、动作、反问句,读出爸爸的冷酷和不可抗拒。)

  (板书:冷酷不可抗拒)

  ⑶研读“奶奶”的语言。(读出奶奶善解人意。)(板书:奶奶善解人意)

  ⑷研读“我”语言,注意读出“我”的语气。(读出我的无奈)

  ⑸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强调语气、语速。

  3、这一读,我们将课文17——23自然段给忽略了,那这几个段写了什么?在文中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

  ⑴回忆“我”和万芳之间发生的事情,万芳是“仗义”的朋友。

  ⑵在文中,这部分不可省略,既交代了“我”送木雕给万芳的原因,又让故事内容生动,还让读者觉得有人情味。

  (板书:交代原因内容生动有人情味)

  这种叙述方法叫插叙。(板书:插叙)

  四、总结和推断

  1、总结课文1——24自然段内容;总结人物特点;总结插叙手法的作用。

  2、故事因妈妈的追问而发生,故事在妈妈、爸爸逼迫我要回木雕中发展,接下来故事将进入激动人心的环节,请大家推想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预测那时“我”的情形。

  学生推想,学生预测。

  3、下节课我们一同研读文本。

  五、作业

  课余读课文,验证自己的推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故事的发生、发展,回忆文中人物形象。

  2、说出猜想,揭示文章因为发生、发展的推动作用,小说将进入激动人心的_部分——要木雕。

  (PPT:要木雕_)

  二、研读课文25——35自然段

  1、抓住“我”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读出我的难为情。(板书:难为情)

  抓住万芳的动作、语言、神态读出万芳的不解。(板书:万芳不解)

  抓住阿姨的语言、动作,读出阿姨的凶狠、泼辣。(板书:阿姨凶狠泼辣)

  2、抓住环境描写,读出“我”的伤心和风雨无阻;感受大人们对小孩的伤害和物质利益。

  3、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的语言。

  4、推想故事的下个环节。

  我虽然要回了木雕,但我的心情不好受,思绪翩翩,我担心友谊,我怨恨父母的不仁义。

  三、研读课文36——38自然段

  1、根据学生的推想,揭示故事结局。(PPT:要回木雕结局)

  2、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心情不好)

  3、万芳的仗义和我的伤心以及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故事内容的递进,小说情节的发展。

  (PPT出示故事内容的递进。)

  (PPT出示:文似看山不喜平)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就这句话展开讨论。

  我:做事不三思。

  父母:不理解人,物质利益。

  3、你或许也有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你当时是怎么看待的又是如何处理的?用简短的话表达出来。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为让学生很好地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我特别设计并十分注重了这次的课前准备。基于此文讲述的是作者成长过程中和学生同龄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将它们记录在日记中的话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让学生引起共鸣。

  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然后让学生推荐和自荐适合自己的角色,同学们都很认真的朗读着,也很快、很准地演绎出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其他同学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赏析,这样分析得不但准确,而且都很主动,并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课文的复述的环节上,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不到位,他们仍旧没能把握复述的必要环节和正确的方式,复述能力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羚羊木雕》教案15

  教与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2、学会通过文中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态度去评判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与学重难点: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与学方法:

  文章围绕“亲情”这一话题,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活。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父母重财轻义的不满,及对我的痛苦与无奈给予同情与关爱。因此,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感悟文章。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永远是朋友(演唱:杭天琪)》,导入新课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千斤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学习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手册;199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攥。zuàn树杈。chà怦怦。pēng逮。捕dài逮。着玩dǎi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提示: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我伤心极了。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他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我把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我的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文中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对话)

  2、课文的第17—22段。这几段跟标题羚羊木雕有关系吗?能不能把它们删去。为什么?或者把它们放在文章的开头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试着换着读读如何?(理解插叙的写作手法)(提示:这几段文字交代了我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万芳的原因,所以不能删去。如果把它们放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写,这种顺序叫做顺叙。而文章这样处理,这几段文字放在中间,就是插叙。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一开始母亲的问话就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温馨提示:在叙述主要事件的中间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情节叫插叙,插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事件。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15段)

  1、分角色朗读比赛在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分好角色,写好各自朗读的话语学法指导:朗读要求: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感悟人物:在朗读中你读人物的对话,从中读出了(人物)是的人。示例:①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②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

  ③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④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⑤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⑥“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课堂练习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15,26—篇末

  2、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于谁?从哪看出?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朗诵: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十分严厉一动不动语气咄咄咄逼人语气声音有些发抖坚定哭着喊了起来五、教师总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提示: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准备一场辩论会: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摆事实讲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准备表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羚羊木雕

相关文章

垃圾分类的教案范文(通用五篇)2023-06-12 19:09:23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小桥梁设计师2023-06-19 01:03:46

儿童节音乐教案2023-06-14 19:58:41

小学语文认一认教案设计2023-06-11 17:32:06

寒假安全幼儿园优秀教案2023-06-13 23:09:29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图形拼拼乐含反思2023-06-18 17:20:4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2023-06-10 14:41:2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6-02 15:17:40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6-06 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