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四年级数学教案(十五篇)

时间:2023-06-12 18:15:04 文/秦风学 教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例1。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自己试试看。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展示。

  (4)提问: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是怎样的?

  归纳: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要按“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例2。

  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左边各题。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右边各题的答案吗?

  9999×1=9999

  9999×2=______ 9999×5=______

  9999×3=______ 9999×7=______

  9999×4=______ 9999×9=______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4)提问:观察左边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当计算9999×2时,结果是在18(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19998;当计算9999×3时,结果是在27(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29997;当计算9999×4时,结果是在36(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39996。

  (5)运用规律,得出右边算式的答案。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第1题:63492 4093 1524440 255596 12345679 406001

  第2题: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用计算器检验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

  2、进行特殊计算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个算式的结果,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使用计算器。

  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超市购物情境,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

  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让学生说说上蒙?有些什么内容?

  (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交款、应交、实收、找零。)

  3.师:查看更多纹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目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课件出示超市一角——纹具组,货架上有各种纹具,还有价签。)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坡见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纹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

  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购物单略。)

  2.反馈练习。

  (1)师:(课件出示:15-1.2-3.8= 4.2+12.3+5.8+2.7= )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如课件所示,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2.课件出示淘气当家收拾房间的情境,请学生帮忙解决问题。

  (1)用两条长度都是1.27米赌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共用去绳子0.25米,接好后的绳有多少米?

  (2)出示数学书第19页7题。提问:淘气能摘下这顶帽子吗?

  五、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作业:

  17页第3、4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38千克

  淘气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单价/元

  书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结回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5

  课时:1

  教学目标:1、在有趣的计算中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练小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问题1、CAI-1呈现P51的第1题的信息。

  1、你根据这个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列式解答。

  问题2、第2题,

  1、师生一起解读统计表。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问题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个别辅导。

  二、估一估,算一算。

  P52的第4题。

  1、示范解决。

  2、学生任选一行或一列计算。

  3、汇报你是怎样选两个乘数的?探讨估算的策略。

  第5题,估一估,算一算。

  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1人说数,另一人说需要多少钱。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 7+3 8+3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8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

  生: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对,答得对!大家看,秋天来了,森林王国的成员们正在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做准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中又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规律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去吧!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

  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树。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师:请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了解题目的数学信息 。

  师: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

  学生:7棵树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学生:这里实质求6个3米是多少。

  师:林**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长多少米?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 ?观察情景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

  生:会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

  讨论题:(1)计算林**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树相乘,还是与林**被分成的段数相乘?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

  (3)这道题应该分成几步计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

  师:谁能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个兔子分成了4个间隔。

  生:4×2=8表示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4个间隔共8米。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生: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想到的。

  5、做“试一试"

  师:这道题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条林**?

  生:就是例题里的那条林**。

  师:全长知道了吗?

  生:全长是18米。

  学生独立完成。

  师: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

  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

  生:每段长度与段数相乘得总长度。

  师:(板书)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

  师: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生: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数少1。

  2、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订正,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师:植树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树。

  生:怎样栽。

  生:跑道两头栽不栽 ,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 ,每隔几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

  植树方案

  植树地点

  植树品种

  树苗棵数

  (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

  评议重点:

  1)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

  2)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树的计算是否正确。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规律 ?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我们运用了间隔排列规律解决了植树问题。

  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间隔排列)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或比分的段数少1

四年级数学教案9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为什么这样列式?

  (1)自主尝试计算:

  (2)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一、复习

  1、口算:

  54+26= 88-12= 75+15= 100-68= 38+12= 12+45= 33+57=

  18+35= 66+41= 98-64= 35+25= 69-45= 100-25= 36+54=

  2、计算

  235+516= 8695-4687= 561+687= 1357-898

  3、小结笔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目标实施

  1、教师引出课题: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A、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与小数打交道。(抽几名学生回答)

  B、师出示超市价目表,请一名学生来做“服务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商品价格。

  2)、请同学们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写在购物单上,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并写出计算方法,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书他们的购物单,并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方法。

  4)、学生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加。

  6)比一比: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谁用的钱多?多多少?

  7)、抽两名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讲一讲。

  8)、学生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9)、老师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减。

  10)、学生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要小数点对齐)

  8.课堂练习

  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小采购员”:老师准备用50元班费来布置教室,你们能帮助我想一想该买些什么?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9,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联系1、2题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口算卡片

  (2)、超市购物小票。

  (3)、一些物品如文具类(作为商品)

  11、自我问答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出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3、汇报时,指导要在线的两端加上?来限制它无限延伸,并告诉学生这两个?就是线段的端点,同时教师板书出线段和端点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小数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见数会读,听数会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小数数位顺序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小朋友,(课件出示2459,60709,100000,200043)这些是什么数?

  生:整数

  师: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1: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生2:个位,十位,百位……一(个),十,百,千……

  师:这就是整数数位顺序表,同学们还记得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

  生: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师:说的很好,那你认为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应在什么位置上?

  生:在整数部分的右侧

  师:中间怎样区分呢?

  生:用小数点隔开

  师: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十分之一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一位,它所占的位置叫十分位,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

  师: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数位呢?计数单位是什么?大家猜一猜?

  生:百分位,百分之一(百分之一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所以百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二,所占的位置叫百分位,计数单位为百分之一)

  师: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右侧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生:千分位,千分之一……

  师: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

  生: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师:这就是小数数位顺序表。(板书:小叔数位顺序表)

  巩固练习

  1、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的意思

  50.06 5.11 0.25 0.475

  2、小数的读法

  师:同学们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什么样吗?

  生:想

  师:请看这里,这就是这枚古钱币的有关数据,高,厚,重量你会读吗?(小组合作交流)

  生1:0.58读作:零点五八

  生2:3.5读作:三点五

  生3: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总结读法

  师:这几位同学都读对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读小数?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生1: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生2:小数点读作“点”

  生3:整数部分为0的读“零”

  师:回答的真好,以上3名同学说的加起来就是读小数的方法。谁能完整的说一下。

  生: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的0读作“零”)。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师:回答的很好,但是大家要注意读小数时数字要大写。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内容,小数的读法(师板书:小数的读法)

  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6.5 0.04 6.72 0.058 340.09

  师: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开火车)

  2、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接下来我们学习小数的写法,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听了一则有关环境的新闻其内容为: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想?

  生:随着时间的增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说明环境受到了污染,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师: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中的小数写出来吗?(同桌为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1:一点四写作:1.4

  生2:五点八写作:5.8

  生3:零点零九写作:0.09

  生4:零点八八写作:0.88

  师:写的非常好,谁来总结一下怎样写小数?

  生1: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

  生2: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生3: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写小数的方法,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整数部分是0的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再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注意: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这就是今天学的第三个内容,小数的写法(并板书:小数的写法)。

  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在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写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习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习。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相关文章

黄河的主人课文教案2023-06-02 23:03:15

小熊住山洞教案十五篇)2023-06-12 00:55:56

乞巧的教案设计2023-06-18 10:27:41

大班安全保护眼睛的教案(精选7篇)2023-06-08 01:43:03

追泡泡体育活动教案2023-06-18 15:58:04

白头翁的故事 教案2023-06-15 18:37:5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2023-06-10 14:41:2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6-02 15:17:40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6-06 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