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月光曲教案十五篇)

时间:2023-06-10 05:17:50 文/阿林 教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月光曲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

  (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

  (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

  (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4、交流: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⑴ 预设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② 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

  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A、重点研读:

  “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B、引导体会:

  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C、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

  “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⑵ 预设第二个问题: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

  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

  (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为什么?

  (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② 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

  第八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

  “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⑶ 预设第三个问题: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① “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② 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

  (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来自网!

  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人。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熟练、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不只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气,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括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布置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考虑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熟练: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溺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同学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局部。

  本文可分两局部: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同学读传说局部,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局部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局部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考虑: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考虑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喜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发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惊涛骇浪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发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抚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实、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身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发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身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局部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局部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考虑: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同学仔细观察图,启发同学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惊涛骇浪、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同学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同学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掌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同学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同学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发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同学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发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惊涛骇浪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安排作业

  1.誊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月光曲教案5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月光曲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看?(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正是他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崇拜,听曲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⑴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⑵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⑵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⑴ 贝多芬默认了。

  ⑵ 贝多芬谦虚。

  ⑶ 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⑷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⑸ 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⑹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案9

  【设计理念】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题联想,启动情感——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交流感悟——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3)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

  三、潜心会文,品读感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有声琅读)

  (2)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C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板书:舒缓——有力——激荡)

  四、课后质疑——衍生课外学习

  从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旋律是通过联想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动听、优美。兄妹俩完全陶醉其中。那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这种激情又是源于何处?

月光曲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动地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地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地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地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地旋律吗?

  生:乐曲地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地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地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地表情和动作地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地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地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月光曲教案11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月光曲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重点、难点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案13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贝多芬的《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介绍贝多芬。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实在而充足的时间去预习,一般花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自 学 要 求

  一、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识记生字,理解部分新词。(可参考 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

  二、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自学卡提出的问题,本人给予了归纳统计,在附页。)

  二、课堂检测,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一) 预习检测

  1、生字新词的检测

  A、词语

  幽静 清秀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恬静 波涛汹涌 陶醉

  ● 抽生读

  ● 说说你最理解哪个词语

  B、生字、多音字

  chuán( ) tán( )

  券:( ) 传 弹

  zhuàn( ) dàn( )

  ● 请学生组词识记

  2、课文朗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防止读破句。

  3、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打开书本,再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A、学生自由读全文。

  B、课文读好了,你们把这个传说记住了吗?在讲这个传说之前,我有个小要求,就是要求大家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就可以,这就叫概括地讲,这可比具体讲要难。请你们先同桌准备一下,思考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可以小声练习练习。(学生思考,各自练习。)

  C、抽生说(多说几个),教师随时请学生点评,要求说出优点和问题。

  (二)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课文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大家对课文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来讨论你们不懂的问题,看看凭四人的智慧是否能解决掉一部分难题。

  ● 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

  ● 教师随时巡回点拨,参加讨论。

  ● 小组内整理出剩余的问题(经过这一环,那些粗浅的表面的问题就解决 掉了。)

  三、集体反馈,自读课文,疏理问题。

  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板书,并同时进行问题的归纳与疏理。

  疏理后可能还留有的问题:

  ● 为什么叫它为《月光曲》?

  ● 《月光曲》真的那么迷人吗?

  ●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 盲姑娘为什么会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以上部分是关于《月光曲》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那位盲姑娘弹钢琴曲?

  ● 为什么他弹完一首后,又弹了一首?

  ● 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不回答?

  △ 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而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疏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这一小组不能回答,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就随机解决掉,教师抓住一些重点问题设疑。)

  四、再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对于黑板上疏理后的问题,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这一回答可能不是一致的,有些人认为第一部分内容,有些人则会认为第二部分内容。)

  五、合作探索,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1、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细读第9小节,思考这小节讲了什么?(《月光曲》的内容)

  B、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月光曲》,听完让其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学生对这里的回答可能不是文中兄妹俩听时的感受,教师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感受,这就解决了《月光曲》真那么迷人?的问题。)

  C、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了贝多芬的弹奏,他们似乎看到了哪些景象?

  (学生对这里的回答都是文中第9小节的内容,即月亮从海边升起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叫《月光曲》的问题。)

  小结:这么美的景象把盲姑娘兄妹俩陶醉了,连贝多芬也是激动万分,所以没等他们醒来,就飞奔回客店记录刚才的曲子。

  D、课文把《月光曲》写得这么美,我们想办法把第9小节也背出来。

  2、第二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浏览课文2~7小节,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时心情

  ●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

  B、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学生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小结:贝多芬从感动到激动,正是怀着这种激动万分的心情才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月光曲》。

  六、检测目标,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抽生背第9小节。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出示句子:

  A、同学们

  小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请再读读第9小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C、学生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出联想部分的句子。

  3、如果丢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A、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还美吗?

  B、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下面有篇短文,请大家把联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下。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托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A、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会怎么样?(生:公鸡就不那么可爱了。……)

  B、小结:阅读时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

  5、下面,有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A、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B、交流反馈。

  (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练习拓展到文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月光曲教案14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月光曲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

  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

  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

  (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⑴ 盲姑娘家境贫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⑵ 盲姑娘热爱音乐。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⑶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⑴ 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

  (感情朗读。)

  ⑵ 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

  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

  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

  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

  (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

  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

  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毛毛虫和蝴蝶教案2023-06-15 15:31:34

三年级科学它们吸水吗教案2023-06-16 00:42:13

中班角色的游戏教案范文2023-06-02 20:35:24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参观菜市场(附反思)2023-06-10 18:40:28

小班优秀数学公开课教案学习4以内的序数2023-06-16 08:51:11

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2篇)2023-06-05 01:07:2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2023-06-10 14:41:2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6-02 15:17:40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6-06 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