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初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08 07:52:37 文/孙小飞 教案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初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

  教学过程

  想一想:

  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下关系图中的有关部分:

  画一画:

  画一个梯形,并指出梯形的上、下底,画出梯形的高。

  问题教学

  问题1:根据刚才的画图,请给梯形下一个定义,并说说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与建议:(l)让学生自己给梯形下定义,有助于训练学生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如果学生定义时,遗漏了"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教师可举及例(2)对梯形的定义,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组对边平行且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为什么?教师可用反证法的思想说理。然后,板书完成"想一想"中的关系图,并结合图表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3)梯形的高是指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在计算面积时高即为上下两底(平行线)间的距离,也就是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画高时可以从上底任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段,一般常从上底的两端向下底作垂线段可方便地构造直角三角形,便于计算。)

  问题2:如图4.9-1,在(1)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CD,且CD⊥BC;在(2)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CD,且AB=CD。请你给这两种四边形命名。(说明与建议:学生说出图(l)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图(2)是等腰梯形,通常不会有困难;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图(1)中CD⊥BC,那么CD⊥AD吗?(CD⊥AD,且指出:CD就是直角梯形的高)当CD⊥BC时,另一腰AB可以垂直BC吗?为什么?(若AB⊥BC,那么四边形ABCD就成为矩形了,不再是梯形。)在图(2)中,上底AD与下底BC能相等吗?(不能,否则四边形ABCD成为平行四边形,不再是梯形。)

  练一练:课本例1后练习第l、2题。

  问题3:观察图4.9-2中的等腰梯形ABCD,猜想它还可能具有哪些特殊性质。并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说明与建议:(l)教师要用微笑、点头、赞叹、激励的表情和话语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2)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猜想:∠B=∠C,∠A=∠D,∠A+∠B=,∠C+∠D=,是轴对称图形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等腰梯形特有的性质---等腰梯形的底角相等。(3)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可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交流,教师给以引导,鼓励证明多样化,如课本第174页的证法。教师可提醒学生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一性质。并指出:这种证法的实质是把一腰平移,从而构造出等腰三角形;对于如图4.9-2(作AE⊥BC,DF⊥BC)所示的证法,教师可指出:通过作梯形的两条高,可以构造出两个全等的直三角形等。

  问题4:如何证明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说明与建议:可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确认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加以证明,如图4.9-3,延长等腰梯形两腰BA、CD相交于点E,易证△AED和△EBC都是等腰三角形。EF⊥BC,则EF⊥AD,EF所在的直线是两个等腰三角形EAD、EBC的对称轴。由轴对称图形可知,也是等腰梯形ABCD的对称轴。因此,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例题解析(课本例1)说明:本例的结论,为学生在讨论"问题3"时已提及,则可由学生自已完成证明,并概括成为一个文字命题。如学生讨论问题3时未提及,则可由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然后再完成证明。

  课堂练习1.课本例1后练习第3题。2.如图4.9-4,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腰长为5cm,上、下底长分别是6cm和12cm,求梯形的面积。(方法一,过点C作CE∥AD,再作等腰三角形BCE的高CF,可知CF=4cm。然后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解;方法二,过点C和D分别作高CF、DG,可知,从而在Rt△AGD中求出高DG=4cm。)

初二数学教案 2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四边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四边形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四边形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四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四边形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 于C。

  求证:(1) (2) 。

  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四边形(一)

  四边形有关概念

  四边形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初二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 △的一个重要性质,即 △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矩形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 , ,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 是矩形 对角线交点, 平分 , ,求 的度数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2、5,P195中7.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46中1、2、3、4

初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初二数学教案 5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判定的方法,再次通过几何证明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总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学会基本的添辅助线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1.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合理添加辅助线;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合理转化。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及对角线所具有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

初二数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不要在列方程时耽误时间,列方程在这节课里不是重点,也不要求解这个方程。

  1.本节进一步提出P4[思考]让学生自己依次填出:。为下面的[观察]提供具体的式子,就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即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P5[归纳]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分式的定义。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分式往往要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老师注意: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例如分式可以表示为两个整式相除的商(除式不能为零),其中包括所有的分数。

  2.P5[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3.P5例1填空是应用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解出字母x的值。还可以利用这道题,不改变分式,只把题目改成“分式无意义”,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式及有关的概念,也为今后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4.P12[拓广探索]中第13题提到了“在什么条件下,分式的值为0?”,下面补充的例2为了学生更全面地体验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两个条件得到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才是这一类题目的解。

  四、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初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初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掌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班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该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

  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

  (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

  (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

  身高(x)划记频数(学生人数)

  149≤x<1522

  152≤x<1556

  155≤x<15812

  158≤x<16119

  161≤<16410

  164≤x<1678

  167≤x<1704

  170≤x<1732

  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164三组人最多,共41人,所以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之间的学生中选队员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

  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如果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分析:如果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如果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都可以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归纳: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为5~12个组。

  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草药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在上方图的左边取(147、5,0),在直方图的右边取点(174、5,0),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也可以不通过直方图直接画出。

  根据表12.2-2,求了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而这些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横轴表示身高(组中值),用纵轴表示频数,以各小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各小组对应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另外再在横轴上取两个点,依次连接这些点,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如课本P73图。

  II课堂小结:

  (1)怎样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2)组距和组数没有确定标准,当数据在10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3)如果取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4)求各小组两个断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叫组中值。

初二数学教案 9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初二数学教案 10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二数学教案 12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是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主线,学生掌握性质在二次根使得化简和运算的运用是关键,从化简与运算由引出初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的理解决定了最简二次根式化简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二次根式的除法与乘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调根式除法结果的一般形式,避免分母上含有根号.由于分母有理化难度和复杂性大,要让学生首先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意义及计算结果形式.

  教法建议:

  1. 本节内容是在有积的二次根式性质的基础后学习,因此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通过前一节的复习,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再结合积的性质,对比、归纳得到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适当的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方向.

  2.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讨论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运用这一性质化简较简单的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分母可以开得尽方的二次根式);第二课时讨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并运用这一法则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课时运算结果不包括根号出现内出现分式或分数的情况;第三课时讨论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及方法,并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把运算结果分母有理化.这样安排使内容由浅入深,各部分相互联系,因此及彼,层层展开.

  3.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中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运用类比、归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 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 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及得算数平方根和性质: (a0,b0)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出的?(上述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由具体例子引出的.)

  学生观察下面的例子,并计算:

  由学生总结上面两个式的关系得:

  类似地,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然后由这些特殊的例子,得出:

  (二)新课

  商的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有 (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让学生讨论这个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0,b0,对于为什么b0,要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因为b=0时分母为0,没有意义.

  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除以正数b求商,再开方求商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被除数、除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例1 化简:

  (1) ; (2) ; (3) ;

  解∶(1)

  (2)

  (3)

  说明:如果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在运算时,一般先化成假分数;本节根号下的字母均为正数.

  例2 化简:

  (1) ; (2) ;

  解:(1)

  (2)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分母的特点,然后提出, 的问题怎样解决?

  再总结:这一小节开始讲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只限于所得结果的式子中分母可以完全开的尽方的情况, 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

  学生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小结.

  (三)小结

  1.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四)练习

  1.化简:

  (1) ; (2) ; (3) .

  2.化简:

  (1) ; (2) ; (3)

  六、作业

  教材P.183习题11.3;A组1.

  七、板书设计

初二数学教案 13

  新课指南

  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代数式及代数式的值的含义;(2)掌握整式、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学会列简单的代数式.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同类项的意义及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的必要性,总结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并利用它们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4.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式规律,理解整式的意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去括号的法则.难点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及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方法,以及准确识别整式的项、系数等知识.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数学与生活

  如图15-1所示,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的正方形瓷砖铺长方形地面,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行有块瓷砖,每一列有块瓷砖,共有块瓷砖,其中黑色瓷砖共块,白色瓷砖共块.

  思考讨论由图15-1可以看到,当n=1时,一横行有4块瓷砖,一竖列有3块瓷砖;当n=2时,一横行有5块瓷砖,一竖列有4块瓷砖;当n=3时,一横行有6块瓷砖,一竖列有5块瓷砖.综上可以发现:4-1=5-2=6-3=3,3-1=4-2=5-3=2.即:一横行的瓷砖数等于n加上3,一竖列的瓷砖数等于n加上2.所以,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横行共有(n+3)块瓷砖,每一竖列共有(n+2)块瓷砖,共有(n+3)(n+2)块瓷砖,其中白色瓷砖共(n+3-2)(n+2-2)=n(n+1)块,黑色瓷砖共有[(n+3)(n+2)-n(n+1)]块.这就是用字母来表示数,即代数式,你还能举出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知识详解

  知识点1代数式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例如:5,a,(a+b),ab,a2-2ab+b2等等.

  知识点2列代数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常省略“×”号或用“·”.

  如:-2×a=-2a,3×a×b=3·ab,-2×x2=-2x2.

  (2)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如:mn×(-5)=-5mn,3×(a+b)=3(a+b).

  (3)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

  如:2×ab=ab,切勿错误写成“2ab”.

  (4)除法常写成分数的形式.

  如:S÷x=.

初二数学教案 1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和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初二数学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人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前面我们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理证明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定理就容易证明了.

  (引导学生口述证明方法,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种证明方法)

  (1)如图,过点 作 、 ,交 于 ,得 ,所以得 .

  又由 得 ,因此可得 .

  (2)作高 、 ,通过证 推出 .

  (3)分别延长 、 交于点 ,则 与 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 .

  (证明过程略).

  例3 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

  求证: .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

  在 和 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别人要能证 ,就可通过证 得到 .

  (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 作 ,交 延长线于 ,得 ,

  ∴ .

  ∵ , ∴

  ∴

  ∵ , ∴

  又∵ 、 ,∴

  ∴ .

  说明:如果 、 交于点 ,那么由 可得 , ,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例4 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5cm,高为4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如图,先算出 长,可画等腰三角形 ,然后完成 的画图.

  画法:①画 ,使 .

  .

  ②延长 到 使 .

  ③分别过 、 作 , , 、 交于点 .

  四边形 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 周长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 .

  【总结、扩展】

  小结:(由学生总结)

  (l)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2)梯形的画图:一般先画出有关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有关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得到所求图形.(三角形奠基法)

  八、布置作业

  l.已知:如图,梯形 中, , 、 分别为 、 中点,且 ,求证:梯形 为等腰梯形.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7中l;P179中B组2

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优秀教案范文(通用五篇)2023-06-08 14:35:26

抱一抱小班教案2023-06-06 21:45:14

大班语言拼音教案2023-06-10 16:03:02

植树节户外安全大班优秀教案2023-06-07 14:57:19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搬新家课件2023-06-05 11:28:44

四年级落花生教案2023-06-16 23:50:1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2023-06-10 14:41:2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6-02 15:17:40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6-06 05:11:1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