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教案1
《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可爱”像粒粒珍珠散落在草塘各处,“我”在寻找这些珍珠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草塘认识的逐步加深,感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成为串连这些珍珠的一条主线。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可以确实为:循情——入境——会情,即借助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没意思→情不自禁→恋恋不舍→生怕弄坏),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深入课文内容,感受草塘的可爱,从中体会出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口头表达出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情感熏陶。
一、展示草塘美景,体会“不禁”之情
⒈学生默读,用课文中的原句概括答案:“我”初到北大荒觉得没意思,看到草塘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呢?
⒉分层欣赏,感受“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1)播放草塘录像,采用“定景”与“动景”相结合、彩色与黑白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你眼前的草塘什么地方“像大海”?分别体会草塘之大、之绿、之动。
(2)学生自由阅读描写“浪花”的句子,画出描写“浪花”动态和颜色的词语,说说“浪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不禁”之情。
二、见闻四季产物,体会“不禁”之情
⒈学生“听读”小丽的介绍:说说小丽向“我”讲了哪几件事,来夸耀自己的家乡北大荒。这几件事各发生在哪个季节?
⒉学生默读“水泡拣鱼”:说说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这件事又发生在什么季节?
⒊从听小丽的介绍到自己下水拣鱼,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⒋“我”为什么会产生“恋恋不舍”的感情?
三、欣赏如画小河,体会“不忍”之情
⒈学生默读课文,指出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
⒉为什么说小河是一幅“美好的画卷”?
(1)理解排比句,体会“美好”:“画卷”中有哪些色彩?为什么芦苇和蒲草、天空、云朵会“更绿、更蓝、更白”?
(2)为什么把小河说成“画卷”而不说成是“画”?体会“画卷”的妙用。
⒊“我”为什么“生怕弄坏”这幅“画卷”?
四、分类指导诵读,体会“不同”之情
⒈分内容诵读,再现草塘不同季节的景色特征,体会草塘的美丽和富饶。
⒉分角色诵读,体会小丽的自豪和“我”的情感变化。
⒊换位诵读,以导游身份向外国游客介绍草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草》 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畦【qí】吓【xià】罕【hǎn】系【jì】
霄【xiāo】蝥【máo】窍【qiào】敛【liǎn】觅【mì】
秕【bǐ】躁【zào】塾【sú】恭【gōng】荚【jiá】
椹【shèn】蛉【líng】络【luò】髓【suǐ】筛【shāi】
塾【shú】蟋【xī】蟀【shuài】蜕【tuì】橘【jú】
柚【yòu】寇【kòu】倜【tì】傥【tǎng】叵【pǒ】
噫【yī】嗬【hē】豁【huò】(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宿【sù】(宿[xiǔ半宿]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拗[ào拗口]拗[niù执拗])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3、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4、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课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捕鸟。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草》 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纸棒顶着飞盘行进,发展手的控平衡能力。
2、乐意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草飞盘、纸棒、5个塑料筐、贴纸。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玩玩以前玩草飞盘的方法。
二、身体顶草盘。
1、交代活动内容:你能用身体的哪些地方可以把草盘顶起来走一走吗?
2、幼儿分散尝试,巡回指导观察。
3、集中交流:你用了身体的什么地方顶草盘?
三、纸棒顶草盘。
1、新任务:你能用纸棒把飞盘顶起来走一走吗?要找找能稳稳顶着走的秘诀。
2、幼儿尝试,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3、集中交流:你觉得用纸棒稳稳顶着草盘走动的秘诀是什么?
四、顶草盘高手。
1、引出游戏:比比哪位是顶草盘高手,既能顶得稳又要走得快。
2、介绍玩法:分成5组,分别出发;顶着草盘走向终点,又快又稳者,而后放下操盘和纸棒快速跑会来,又稳又快者获得象征胜利的标志!
3、组织幼儿游戏。
【活动结束】
1、放松身体。
2、和孩子聊聊对活动的感受和对自己的评价。
《草》 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略)
《草》 教案5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恰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
1、了解北大荒的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丰富物产,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子。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 、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教学流程:
一、直接切入、开门见山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可爱的草塘》(板书课题:可爱的草塘,并齐读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字词,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学生各抒己见 、自由提出问题)
二、归纳问题,引导初读
师: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总结一下:可爱的草塘到底哪里可爱?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作者来到北大荒前后电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美的、最感兴趣的部分。
2、小组读议
师:把你们找到的部分读给你的同学听,并且说说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汇报(各抒己见,想读哪段读哪段)
(1)生:有的学生找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出示图画)
师:导读“这草塘真美啊!”
生:齐读(配乐)
师:谁有兴趣再读一遍?指名读
感悟句子意境:(一名学生读文,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进入情境)放舒缓的轻音乐
[由学生的电维不同,所以学生的程度也不同,找出的答案不相同,
所以有的同学找的是第7自然段,有的找的是第19自然段----所以我就跟着学生的电维走,作适当的点拔]
例:
(2)有的学生读第9自然段
师:我作适当的引导:[同学们,当你们还沉醉于追狍子,打野鸡这种兴奋之中时,你是否想过,这些动物是多么可爱,在国家三令五申地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今天,你们还忍心屠杀这些可爱的生灵吗?]
(3)有的学生读----
2、读中汇报,读中感悟
教者板书: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3、突破难点
师:现在谁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者前后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发生变化的?
生:自由回答
[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由初读到品读,变换角度体会行文韵,学生自主捕捉典型事例体会草塘特点,形散神聚]
四、创设情景,运用图画、语言,展开想象放轻音乐
师: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中最美的部分表达出来,也可以想象课文外的北大荒的美丽景色。
生:(分组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讨论,可以读文)
学生汇报
五、析情意、开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1、析情意:学完了这一课,大家说一说草塘可爱之处在哪里?
2、开情感:读完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可爱的家园。
六、练习中求发展,小组合作
1、把文中的景和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可爱的草塘》
2、画一幅《可爱的草塘》全景图。
《草》 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找春天》,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五、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草》 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盔甲 叵测 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当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三、情感目标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当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当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平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草》 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草》 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草》这首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共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是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和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入新课。
2.理解诗意: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草的生长过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4.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草》 教案10
综合活动:多种多样的草
活动目标:
1、知道草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名称、形状和生长环境。
2、能用较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3、继续学习按一定事物特征进行分类。
4、能步行1公里,培养幼儿不怕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向家长说明外出活动的目的,取得支持。
2、带好水、点心及剪刀、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向幼儿交代活动的要求:
1、注意安全,活动中听指挥,不做危险动作。
2、仔细观察,有问题要及时提出来。
二、外出活动:
1、鼓励幼儿坚持自己走,不怕苦,不怕累。
2、观察秋天的田野是怎么样的?哪些东西丰收了?
3、走一走田埂,体验走田埂的快乐。
4、找一找草长在哪里?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长得怎么样?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野草。(陆地上的、水里的)
三、整理、分类活动。
把水草养在有水的瓶子里,陆地上的草按种类归类放好,待下次使用。
《草》 教案1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王愿坚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本
1、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字词积累:(找出重点字词与易读错的字)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朗读小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流畅,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语气、停顿、节奏、重音,并通过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人物和情节。当然,读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借助于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设计。
1、请同学们用你的理解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1) 读对话,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如“人群和担架都停下来……僵住了”。)
(2) 读语言,表现人物的神态、语气。(如“吃草。嗯,说得好……吃得胜利了”。)
(3) 读描写,读出情感,读出节奏。(如“杨光不安地走过去……敬礼也忘了”。)
2、 默读全文,说一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让我感动的句子是
让我感动的理由是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小组竞赛,读书后第一题
2、学完这篇文章,你对草有怎样的理解,写一写。
三、小组合作总结
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蔫巴( ) ②蒜苗( ) ③背阴( )
④绽开( ) ⑤瘦弱 ( ) ⑥火燎( )
2.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
A.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B.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驾边上移开了些。
C.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D.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3.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
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五、巩固、拓展延伸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的线索。
2、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3、学习周总理的高尚人格。 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知识链接:
1、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的特点: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4、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原形的一些特征加以综合而成。因此,比现实中原形更为典型。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5、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6、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7、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8、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特殊类型-微型小说)
9、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读情节——析人物——揭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一:(自学书后2、3题,小组合作讨论)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找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二、学会赏析重点或精彩语句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两个“就会”强调了什么?
2、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我认为其他精彩的语句有
三、小组合作总结
四、当堂训练
1、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请你为它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续写下联。
2、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3、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赞美草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完整的两句。
五、巩固、拓展延伸
见《练习册》
《草》 教案12
【活动思路】
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深秋的草失去了春夏季节的勃勃生机,渐渐枯萎,这些具有了柔韧性的草在孩子们手中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一会儿变成了战斗的草帽,一会儿变成了展翅飞翔的小鸟……孩子们欢笑着,跳跃着,对草的千变万化充满着好奇。
在家乡的山坡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野菜,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有的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治病……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资源和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该主题活动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教育资源,把教育活动同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
【活动目标】
健康领域:在远足采草活动中,幼儿能保持身体平衡地走过小路、跨跳小沟;能用草编成小辫开展揪尾巴、跳大绳游戏,练习快跑和躲闪的动作,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语言领域:欣赏诗配画《草》,能用古诗的音韵特点朗诵古诗,能大胆表述自己对这首古诗的感受:阅读《百科全书·植物篇》,看懂图书画面,用完整清楚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
科学领域:认识周围常见的草,了解它们的特性,知道有些草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并能进行分类记录。
社会领域:了解草及草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体验与同伴合作采草、制作草制品的乐趣。
艺术领域:掌握搓、编、缠绕、剪等草编技巧,借助辅助物设计制作草编服饰并大胆进行表现。
【活动过程】
活动:远足活动“采草”
【活动目标】
1、了解草的名称、用途,感知草的多样性;知道在远足途中保护自己。
2、比较观察不同种类的草并进行记录与交流;能创造性地表征采草的情景。
3、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体验与同伴合作采草的乐趣。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教师对远足的线路和目的地进行详细的考察。
2、请家长通过书籍、多媒体等让幼儿了解有关草的知识。
3、幼儿穿着适宜的服装,带适量的水、创可贴等必备物品。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过程】
1、采草前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采草工具,讨论采草中注意的问题。
(1)你带的采草工具是什么,为什么要准备这些工具(篮子、绳子等)。
(2)采草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提问:去野外采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怎样解决困难?
小结:上山准备水、绳子、剪刀、篮子等,上山时注意安全,采草时不要伤到别人,认真仔细使用剪刀;人多时不要拥挤,小朋友可以相互合作采草,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
2、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远足采草,体验与同伴合作采草的乐趣。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根据路况引导幼儿练习跨跳、竞走、平衡等动作。
(2)幼儿分组与同伴合作采草,引导幼儿感知草的特性。
你采的草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引导幼儿说出草的名称、外形等特征,并引导幼儿运用看、捏、揉搓、折弯等方法观察草。提示幼儿注意安全,如正确使用工具,避免被草划伤等。
3、采草结束后带回幼儿园,分享交流并整理分类。
(1)回忆采草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感知草的多样性及用处。
提问:这些草的名字叫什么?这些草有什么用处?你还知道哪些草?教师通过课件,丰富幼儿对一些特殊草的认识,如柴胡、桔梗、艾蒿、甘草、石竹等。
小结:我们今天采的草有很多种,有芦苇草、山草、蛤蟆草、荠菜、苦菜、蒲公英、扫帚苗、狗尾巴草等,草的种类和用处很多。
(2)出示几种外形特征相近的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麦蒿、山草、芦苇草有什么区别?荠菜、苦菜、蒲公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有些长得高的草,如山草、芦苇草等开始逐渐变黄并枯萎;而荠菜、苦菜等枯萎的时间要晚些。
(3)引导幼儿根据草的用途进行分类。
小结:草的种类有很多,它们各有各的用处,有的可以制成草制品,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加工成药。
(4)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分类情况。
制成草制品
可食用的草
可药用的草
4、表征活动。
引导幼儿将采草过程中的见闻及自己的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行展示,体验与同伴共同合作、相互帮助的快乐。
《草》 教案13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缠络竹筛shāi觅食m 渊博yuānbó
鼎沸dǐngfèi绣像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 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 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 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 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 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 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 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 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2多角度写景3融情入景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草》 教案14
活动目标
发现花朵的用途。
体验製作香草饼乾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玫瑰花、玫瑰乾燥花、製作饼乾的材料(奶油、细糖粉、鸡蛋、烤箱、模具等)及工具。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顾之前进行的活动,讨论花朵能用来做什麼东西(如:果冻蜡烛、乾燥花、泡花茶等)?
2.取出玫瑰花与玫瑰乾燥花,让幼儿观察外观、顏色,闻一闻味道,比较两者有什麼不同。
3.告诉幼儿乾燥花除了可以装饰、泡茶,还可以用来製作饼乾。
4.进行製作饼乾活动:
(1)介绍材料工具:奶油1/2杯、细糖粉1/4杯、鸡蛋1个、低筋麵粉1 杯、乾燥花、香草(迷迭香、薰衣草)、烤箱、容器、模具等。
(2)做法:
a.将奶油和麵粉放入盆中打匀
b.加入鸡蛋搅拌均匀成糊状
c.加进过筛的麵粉和成麵团
d.加入切碎的乾燥花瓣或香草材料拌匀
e.将麵团?平,再用模型压出或画出造型
f.放入烤箱(190度)烤约10分鐘,即完成
5.老师另外泡一壶花茶,让幼儿品尝花茶及香草饼乾。
活动结束
1. 能一起製作香草饼乾。
2. 能愉快的享用香草饼乾及花茶。
《草》 教案15
【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艺术等方面的目标:
1、能于同伴相互游戏,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体验游戏中的快乐。
2、能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染色、作画。
3、通过活动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初步的合作能力。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能于同伴相互游戏,能大胆的用颜色进行染色。整个活动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了解狗尾巴草”、“玩狗尾巴草”、“给狗尾巴草洗澡、让狗尾巴草跳舞”等几个环节完成的。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狗尾巴草、颜料、白纸、抹布、魔术盒
知识经验准备是:幼儿已认识过狗尾巴草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演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玩”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教学;在最后环节中感受音乐、跳舞的快乐等等。
3、活动的结构是递进关系的:兴趣——游戏——染色。即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玩”的形式进一步了解狗尾巴草的特征,在作画活动、音乐跳舞的活动中,让幼儿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发展和提高。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魔术变变变
教师:我这儿有一个神奇的魔术盒,它能变出很多很多东西,看看现在它变出了什么?
因为是小班刚开学不久,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利用“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交流。
2、玩一玩狗尾巴草
教师:狗尾巴草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呢……让它亲一亲你觉得怎样?
引导幼儿体验痒痒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亲一亲”
中,运用启发式的语言提问,让幼儿对狗尾巴草的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3、染色、作画
演示
教师:我先来帮狗尾巴草洗个澡吧……跳个舞吧!
教师将角色适当转换,以狗尾巴草的角色穿插活动,并提出活动的要求、规则。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演示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染色、作画方法,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幼儿情绪十分高涨,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幼儿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地进行染色、作画,还可启发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
4、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来为狗尾巴草跳个舞吧
听音乐,教师和幼儿自由的舞动,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采集狗尾巴草,放置于自然角和区域中让幼儿进一步观察、探索。
活动反思:
1、从选择的内容上看,比较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狗尾巴草”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比较熟悉的一种秋冬季植物,他们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做到了活动内容源自于“生活”。
2、多媒体的使用使活动内容更加直观,便于幼儿理解,使幼儿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到狗尾草的生长环境,符合小班幼儿的理解特点。
3、多种颜色的使用:丰富了幼儿视觉感受。红、黄、蓝做为小班幼儿最便于认识的颜色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视觉效果,从而保证了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性,
4、实物的使用,从多种感官来刺激幼儿,便于幼儿深入理解实物从而为其后的活动做好铺垫的作用。的环节让幼儿大胆地触摸、观赏、感受狗尾的特性,让幼儿喜爱上狗尾草,喜欢和狗尾草游戏。从而为后半部分玩“狗尾草”、作画环节打下基础。
5、作为综合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了各领域的整合渗透,在作画环节中我不仅强调了艺术方面的美感、色感,要求还注重了情绪方面的体验,让幼儿感受自我作画带来的快乐和自我作画过程中的快乐。
相关文章
大班健康活动教案之小猴投彩球2023-06-12 10:37:24
捏橡皮泥动物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2023-06-10 17:18:02
出行安全教案及反思2023-06-06 12:58:24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活动树真好教案2023-06-18 12:15:43
学画第二课时教案设计2023-06-03 04:29:26
有关狼教案模板合集八篇2023-06-13 00:30:4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2023-06-10 14:41:2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6-02 15:17:40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6-06 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