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五篇

时间:2023-06-18 20:41:04 文/王明刚 化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 “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

依据

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2

生活中常见的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3

空气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5

《酸的通性》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第一节教案最新范文2023-06-15 11:04:43

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案范文2023-06-13 10:46:51

初三化学绪言教案引课部分五篇2023-06-10 02:36:00

初三化学分子教案范本2023-06-17 08:19:59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五篇2023-06-17 01:50:18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五篇2023-06-14 04:43:56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关于学期末高一化学教学经验总结2023-06-10 03:20:41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方法2023-06-02 22:48:32

关于高一化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报告2023-06-16 15: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