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曹刿论战

时间:2023-06-14 11:58:55 文/孙小飞 古籍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可以;以,凭借。请:请允许。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遂:于是,就。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故: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枯竭。彼:他们的。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惧:恐怕。伏:埋伏。焉:“于之”,语气助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靡(mǐ):倒下。故:所以。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

  5.请:请求(曹刿请见)。

  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段意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主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创作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解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题解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相关文章

五代史伶官传序2023-06-19 04:22:48

新制布裘原文及赏析2023-06-14 11:53:54

幽涧泉原文及赏析2023-06-05 02:57:47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2023-06-15 01:33:53

野望原文及赏析2023-06-04 18:12:46

水仙子·咏江南2023-06-14 06:25:3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2篇)2023-06-13 19:58:33

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2023-06-17 23:24:41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2023-06-06 16:57:1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