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专题片观后感篇一
**的《摆脱贫困》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鞭辟入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在日新月异的*,认真研读此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全面领会**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成长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在宁德这一年零十一个月时间,他基本都在下乡,他看到宁德的山山水水,也看到了宁德的老百姓的贫穷。**对贫困的了解非常的深刻,正是因为这样,他这本书才取名《摆脱贫困》而非“消灭贫困”,“根除贫困”。正因为他感到宁德不能一下子消灭贫困,“根除”、“消灭”贫困一下子很难做到。所以,他就定位为“摆脱贫困”。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脱贫事业是需要几代人来努力的浩大的工程,我的努力毕竟是时者甚短,功者甚微。”他后来在总结这本书的时候说扶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一两天、一蹴而就的工程。
仔细想来,不仅扶贫是这样,哪一个工作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取得的?世界上没有成功的捷径,幻想一日成功,一夜暴富,最后品尝的只能是失败的苦酒。坚持自己的初心,勿贪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来,会发现成功已经在向你招手。就像在书中提到的他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然的现象——滴水,岩石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柔软,它居然可以把岩石滴穿,居然可以把岩石滴到地下一个凹凸,凹陷下去,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们在工作中拥有这种“滴水精神”,何愁不能成功?
“滴水精神”的内涵不仅在于培养坚持的意志,还在于养成从小事做起,把工作中的每件事坚持做好的良好习惯。**在书中引用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的话提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思是,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学问的人,始终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业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从小事做起才能把大事干成。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我们在工作中更是如此,认真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掌握和自己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作为大事认真去完成。我们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一定能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作为一名高速人我们身上不仅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钢铁般的意志,更要在一件件小事中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铁皮收费亭中用青春燃烧人生的价值;在路政巡逻车里用汗水保证道路的安全通畅;在监控室里上传下达、眼观八方,耐得住幕后付出的寂寞。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培养滴水穿石的意志和久久为功的信念,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一定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摆脱贫困》专题片观后感篇二
我认真阅读了**《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凝集了*在1988至1990年的29篇重要讲话,立意深远,高瞻远瞩,其中的许多理念观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认真读完,感触良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简洁有力、旁征博引、含蓄幽默、充满自信、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要求短求实求新,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虎拍蝇”“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等,可谓平易近人,朗朗上口。近日细读《摆脱贫困》,早在22年前出版的这本书里已见端倪。
一是简洁有力,绝不拖泥带水。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P57),仅有两页半篇幅,不足千字,就能把问题讲深讲透,可以算是惜墨如金,但字字珠玑、句句出彩。
二是善用比喻,使人过目难忘。善用比喻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的比喻就是将贫困的闽东地区比喻成“弱鸟”,用“弱鸟先飞”来比喻闽东必须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用“飞洋过海”来比喻必须善于发挥自身优势,用“丰满羽翼”来比喻必须夯实经济基础,用“鸿鹄之志”比喻必须增强发展信心。
三是旁征博引,令人回味无穷。全书29篇文章,几乎没有一篇没有引用,粗粗算了一下,引用最多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说到基层官员的重要性,引用了海瑞《令箴》中的“官之至难者,令也”,;说到人才选用,引用了《墨子.尚贤》中主张举才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明良论》中龚自珍抨击官场中论资排辈之弊,《谏逐客令》中李斯力陈囿于地域的用人之害;说到领导干部的气节,引用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四是平易近人,让人倍感亲切。在今年博鳌论坛上,引用海南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瞬间拉近了宾客之间的距离。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在《摆脱贫困》这本书中也是随处可见,在《秘书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中,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以一种谈心的方式,说特点,提希望。
反观自己,在平时文字写作中还存在生搬硬套、语言干瘪、风格单一、打官腔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继承和运用。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
《摆脱贫困》专题片观后感篇三
读了的“为官四要”,深受感染,自己作为一名社区书记,虽然不是国家公务人员,谈不上官,但是作为一名党组织的负责任人,感觉的为官四要对我做好社区工作指导帮助很大。
一、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这与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一个意思。我想,作为一名党组织负责人,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使一方居民安居乐业,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造福于民,还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如果想当官又想发财,那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当官要负责任,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是骂当官的。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我为自己一心想考上公务员,提高经济收入而惭愧。应该像所说的那样:要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一方居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要把工作的苦和累,看做是工作的充实,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三、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作为社区,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党和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社区是第一道受理程序,必须严格把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确实送到需要的困难的群众家去。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徇私舞弊,优亲厚友的话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
四、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平台不可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事实证明,我们社区一定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才能让社区的正气上升,事情按照规矩就好办。
《摆脱贫困》专题片观后感篇四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指导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时我们搞调查,临行前没有提纲,不知道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专题片观后感篇五
《摆脱贫困》收录了*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素材五篇2023-06-14 22:47:49
感动中国人物感人事迹观后感作文五篇2023-06-12 15:07:20
榜样5优秀观后感范文五篇最新2023-06-08 23:07:31
观看长津湖电影心得体会2023-06-03 23:52:3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五篇2023-06-16 14:51:58
榜样5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2023-06-07 04:13:36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700字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观后感五篇2023-06-11 12:24:4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700字观后感范文2023-06-14 15:13:49
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700字范文2023-06-19 0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