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

时间:2023-06-16 18:46:25 文/李盛 观后感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1

最近,一部山海相逢、闽宁情深的扶贫剧《山海情》高开炸走,夺人眼球。该剧让我们看到东西部扶贫合作产生的蝶变效应,20多年来,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奋进战贫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我们读懂了中国扶贫这篇大文章。

作为肩负党和国家建设重任、承担为民服务之责的*党员干部,请以登顶“珠峰”的勇气和决心,“向山而行”,决战决胜最后时刻。

因为“向山而行”,所以梦想不止,勇气不灭。1921年,英国探险家马洛里在多次尝试未果后他被问起为何还要攀登珠峰,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家王富洲等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第一次将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世界之巅。“世之奇伟,鬼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着不能至也”,人类心怀不断探索自然的梦想和勇攀高峰、无惧艰难的勇气,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征服着珠峰。扶贫之路,愈是最后愈多是遗留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硬骨头,唯有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崇高理想和“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乐观无畏,方能毫不畏惧扶贫工作的繁重性、复杂性,坚定不移开辟天地、创造奇迹,只有具备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不会因畏葸不前、举步维艰而满怀沮丧、杞人忧天。

因为“向山而行”,所以和谐共生,常怀敬畏。海拔2000米,万山林立的天境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沿山谷一路蔓延;海拔4300米,西藏定结县有着罕见的高寒湿地,是野生动物天然的庇护场所;海拔4900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绒布寺,是普通游客游览的终点,也是珠峰大本营之前最后的文明;海拔5200米,加吾拉山口,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依次展开前路漫漫,只待征服。历经数亿年,珠峰一直矗立在那里,鼓励我们不断求索,更提醒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敬畏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索取与破坏,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拓宽思路,推动“生态扶贫”,发展多条“生态财富线”;敬畏工作,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真抓实干,要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只有将身子俯下去才能将民意带上来;敬畏规则,要在生活上廉洁自律、一身正气,要克己奉公,两袖清风,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因为“向山而行”,所以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山的故事,其实更多是人类的故事,人类赋予珠穆朗玛最高峰之名,才有了对高度的一探究竟,才有了那么多前赴后继的登山者。**曾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空唱高调,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脱离行动,梦想再美也不过是黄粱一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做起,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扶贫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不要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扶贫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多经历几次风吹雨打,秉持“敬终如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发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工作智慧,“啃掉”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将短板补得更牢靠一些,将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

自强天行健,厚德地势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向山而行,注定一路非凡。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2

心系扶贫“山海情”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因为真实,所以动情。最真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是将原本发生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我们,通过电视里的画面是难以想象那条件恶劣地区的艰难困苦,只有到了哪里,晒了辣毒的太阳,吹了冷干的烈风,感受了零下的严寒,才知扶贫干部的艰难不易。正是如此真实的呈现,才让人感同身受,将自己也代入进那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之中,尝尽辛酸苦辣,由此打心眼生出对扶贫干部敬佩之情。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广大扶贫干部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那就是如何和群众打好关系,融成一片,彼此交心,使之了解国家政策,支持工作,体谅工作,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剧中的马得福向村民宣传举村搬迁的政策,迎来的却是村民的冷淡、不理解,后续工作难以展开,这是广大扶贫干部所遇的共同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的扶贫干部们甘为“孺子牛”,以一片赤诚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看的见摸得着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决心,赢得村民信任。古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有“驻基层扶贫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

因为真干,所以动心。**曾满怀信心地预言:“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如今的闽宁,深刻印证了**的预言,依靠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发挥“拓荒牛”的精神,打造出特色产业,带动了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闽宁旧貌换新颜,将“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漠变成了“金沙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驻基扶贫干部,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让他们踏踏实实跟着你干,首先就得要扶贫干部带头干、使劲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绩。“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扶贫干部酿好了脱贫攻坚的“好酒”,撩动了村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过,但我们的扶贫干部依然活跃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3

滴水穿石 打通扶贫“蜀道”“最后一米”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期,各地扶贫工作攻坚之际,**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下党致富的甜头增涨了我们脱贫劲头,更为各地打通扶贫“蜀道”“最后一米”指明了奋进奔头。

脱贫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回信中强调,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滴水穿石,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成果,这是自然于我们的启示。经过长期努力,脱贫攻坚战已到了“挖穷根”“拔坚钉”的紧要关头,容不得歇脚松气,决不能半途而废。书写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既要保有重整旗鼓再出发的激情,更要坚持发扬绳锯木断的胆识、铁杵成针的韧劲、金石可镂的信心,才能翻越扶贫“蜀道”,击碎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石”。

“狭路相逢勇者胜”,涵养敢扶贫的“攻坚水”。滴水穿石,表面上有以卵击石的不可能之感,实则蕴含破土而出的必然深意。“脱贫梦”“致富梦”就像种子发芽,只有破土而出,才有机会茁壮成长,突破第一步最重要。万事开头难,强调的正是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再苦再难,下党人从未放弃,始终昂扬敢想敢干、先做先行的斗志风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30年努力,下党以强大的人和战胜了天时地利的不便,打造了振兴通途和新貌。脱贫攻坚,不能因为顽石就忽视了滴水之力,脱贫攻坚就要敢于“硬碰硬”。我们要比问题更坚、比硬骨更硬,咬紧“敢”的牙关,捏紧“干”的拳头,做到尽锐出战、迎难而上。

“一枝一叶总关情”,永葆真扶贫的“民心向”。滴水穿石,水滴落的方向永远向下,只有方向唯一,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将石头穿破。脱贫攻坚不是某一个人负重前行,而是干部群众并肩同行,共同奋斗开创美好。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带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打破“贫困石”。**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不惧艰辛“三进下党”,正是一颗为民初心激励他披荆斩棘。不走百姓走过的路、不去群众生活的家,如何真正找准脱贫攻坚痛点难点,怎能真正实现人民富裕。脱贫攻坚,要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下基层和真调研力度,创新人民参与脱贫方式方法,凝聚强大的脱贫合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修炼真脱贫的“穿石功”。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恒的执着韧劲是成功的根本。一方面,脱贫摘帽不是“雨后春笋”,企图一场“扶贫雨”就能脱贫的急功近利思想要不得,虚假脱贫、“算出来的脱贫”更要坚决抵制。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没有“完成时”,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防止返贫、新贫出现,“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监管”的功夫要继续做下去,严防“享乐官”“甩手干部”。**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既是对下党党员干部群众提出的新希望,也是对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的新要求。脱贫攻坚,久久为功。各地要坚持弘扬真抓实干作风,大力整治脱贫攻坚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淬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内功。

滴滴“攻坚水”,穿破“贫困石”。6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明年就要收官,在这个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以下党为榜样,激发弱鸟先飞敢干、滴水穿石苦干、愚公移山实干之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4

《山海情》主要讲述的是一位二十世纪通过勤学苦读走出大山的学生马得福,在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西海固作为一名年轻的干部,鼓励支持家乡人民部分“吊庄”,最后家乡整体搬迁,迁出西海固的一个大山村子——涌泉村的故事。

在这个搬迁的过程中,因为政府选择的是宁夏银川地处平坦但相对有沙漠的地带。一年不时的刮风,而且飞沙走石的现象常有。刚开始吊庄的其中7户村民因为承受不住恶略环境的肆意横虐,都跑回了老家。电视就从这个负责吊庄的移民返回家开始,展现了一系列杰出优秀的人物如干部马得福、蘑菇专家凌一农教授、白崇礼校长等等。剧情的演绎、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很好,我个人觉得这部电视剧能感动人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作为一部以扶贫为主的电视剧,整部剧的主旨就是如何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干部怎么样才能用最管用的行动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无疑这部剧就是这么演的,但是剧中人物青年干部马得福的真实表现让人为之动容。当他被安排到吊庄移民户接洽老百姓的时候,他和村民们一起,徒步搬运东西推车前往吊庄村,在途中遭遇沙尘暴来袭,他一个年轻人不是临阵退缩,而是安顿大家赶紧趴下,一起面对疾风鹤唳的沙尘暴。有的村民初来乍到忍受不了这种突变的天气,叫嚷着要回去,干脆不吊庄了,面对马得福的劝阻他们毫不动心,还是回去了。在遇到村民不通电就不想再坚持下去的愿望,马得福一而再再而三的骑着自行车跑供电站,对供电站站长进行软磨硬泡式的说服工作,但就这还是因为60户村民才通电的要求,被缺少的一户给难住了。面对这些困难,马得福虽然屡屡受挫,但是他还是一股子劲的往前冲,为的是让吊庄的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在凌教授帮助玉泉营金滩村村民种植双孢菇的过程中,马得福更是跑前跑后,为蘑菇的生产出棚思前想后,让老百姓在得到甜头的同时他也喜乐于心。但是对于很快全村人都种蘑菇导致市场饱和菇价下跌的情形,他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好在凌教授在全国范围内的奔走,才让下跌的菇价才稳住。最让人动情的是,在全剧的后面涌泉村要整体搬迁的时候,面对父老乡亲的不舍离乡之情,马得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动情地讲着:“涌泉村才是我的根,我们搬迁不是为了断根,而是把根扎到更肥沃的地方,是为了搭上易地扶贫这一辆班车……现在闽宁镇有学校、有医院、有银行,住的时间长了那里就是家”“人嘛,毕竟不是树,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儿了哪儿也就能再扎根。”面对这些中肯的语言,一向坚持不搬迁的爷爷辈、太爷辈的人们都动情了,是啊,为了后代的发展,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呢?

另一位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农业教授凌一农,他是个从福建来宁夏研究菌草的专家。凭着一腔热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宁夏对口扶贫。闽宁镇双孢菇的产业化,凌一农教授功不可没。他不但带出了好徒弟马得宝,还在菇价下跌严重的时候倾囊而出,把自己的工资都从妻子哪里要来垫资帮助农民渡过滞销难关。他的这些举动让人觉得一个教授为民助民,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还有一个平时举止儒雅的教授,在面对村民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也能不甘和人打架来阻止人民的利益的流失,从而带动和鼓励闽宁镇的村民脱贫致富。

还有马得宝,一个小时候叛逆,长大后聪明,在经历一趟去新疆的磨练后,迅速成长,成为金滩村致富带头人,起先成为了种植双孢菇的第一人,之后又干劳务队,开劳务公司,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起初他带着对哥哥马得福的偏见和对他的不满,觉得家里优势都是哥哥占去了,他因为顽皮没有少挨父亲的打。自打他在闽宁镇的一个项目上参与公平竞标,竟被人举报说是弟弟沾了哥哥的光之后,他才体会到哥哥作为公职人员,要办好一件事的诸多难度,从此之后开始理解哥哥的行为。兄弟也日渐和睦共进。马得福还有一样让人敬佩的就是作为年轻人他不怕苦不怕累,在种植蘑菇面对沤粪的强烈气味从开始的不适,到适应棚内的气味和吃苦肯干。从包工程带领乡亲干工程到个人的各种担当,觉得他是青年一代努力工作的代表。还有他始终如一的爱情观,对待心爱的姑娘麦苗始终不离不弃,直到结婚生子,恩爱有加。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民栋梁的教育者——白崇礼校长。他在涌泉村是一个乡村教师,因为搬迁问题,原来村子的学校不存在了,白校长就跟着吊庄户到了金滩村,在那里当上了校长,并且是奔走在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行走的纽带”。他的愿望很现实,也很可贵,就是希望他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面对汹涌波涛的福建打工浪潮,好多学生家长眼热了,也是因为生活的困难,觉得孩子读太多的书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白校长一知情就骑着自行车去做家访,说服学生的家长让孩子去读书,多读几年书。最要紧的是,面对学生的辍学,他心急如焚,甚至白校长把海吉第六批赴闽打工的车拦住,将不满16周岁的学生海春玲叫了下来,因为说服还被其家长打破了眼镜。面对这些,他都觉得不是困难,最重要的是面对教育局申请维修操场的资金都难以达到的时候,他暗下决心把闽商捐的无条件安装的电脑给卖了,然后换回了孩子们合唱比赛用的校服和操场的维修费。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合理的,要受到上级处分的,他宁可知道冒着被撤职处分的危险还是那样做了。当全校学生在合唱比赛上激情高昂地演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完成后,他紧攥双拳像是一个打了有生以来最后一场胜仗的将军那样激动。他满眼都是学生,满心都是学生如何读好书,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之处,一个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程师!

剧中令人感动的角色太多,还有为一心一意亲赴岗位最后却遭遇车祸的张树成书记;一个活出了自我、演绎了女性隐忍和坚毅不拔、能顶一片天的水花;一心为百姓、一心记着祖先好处、认真教育后代的村支书马喊水等等。正是有这些官民相互理解、相互帮扶、有了国家互助扶贫的好政策,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任务才能在千千万万干部百姓联手的过程中脱去贫困的帽子。才有了剧中那样一个又一个充满*现代化风貌的“闽宁镇”,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十四五”的美好前景规划中发展的越来越好。

《山海情》这部剧还让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在于剧中好多场景都是农村场景的真实再现,例如围着彩色“炕围”的屋内墙壁,涌泉村民家中那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门帘、那家家户户的土围墙、那亲切的大喇叭、家门口那远远长长的土路、那些手持烟锅的朴实的老爷爷形象、那时候村民白衬衣底下套着线衣的穿着……都是点燃我们回忆的导火索,直接引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和泪点,我想着这就是真正的好剧之感染力所在吧!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5

脱贫路上有个“牛”书记

“牛”书记并不姓牛

“他好像一头牛,永远不知道累似的。”贵州省石阡县栗坳村攻坚队队员童祖明说,孙国江是他见过最负责、最能吃苦的干部。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叫他“牛”书记。

孙国江,一位五十多岁的乡镇改非干部,2018年担起了石阡县龙井乡丝栗坳村攻坚队队长的担子,肩负起了龙井乡丝栗坳村265户1023人实现脱贫的攻坚重担。

两年来,多少个日夜,为丝栗坳村加快实现脱贫,消灭贫困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孙国江付出太多心血,用自身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为民情怀。

“牛”书记苦得像牛

“做农村工作,只要你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享不完的乐趣。”孙国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5月,丝栗坳村丝栗坳组赵相来的妻子方永凤经医院确诊为肾衰竭,一家5口的生产、生活及小孩读书都成了问题。

得知这个消息后,孙国江坐不住了。

为不让该户因病致贫,孙国江在当时民政低保已通过乡、村两级初审的情况下,急患者之所急,及时汇报并在征得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身先士卒,不计工作量大小,严格按照农村低保评审程序,启动快速通道加班加点完成对这该户的入户核查、组群众会评议、村群众代表会评议、村“三委“及攻坚队评议等系列工作,及时将该户纳入了低保扶助对象。

再谈起这件事时,赵相来眼含泪花:“没有孙队长,哪来我们这个家。”

群众之事无小事。正是因为孙国江真实实展现出了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不落下一户,不丢下一人”的为民情怀,赢得了了全村群众的认可。

在丝栗坳村开展脱贫攻坚的500多个日子中,熬夜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说:“如果我们想明白了为谁工作、为什么工作,工作越多也就越快乐。”

编“一村一发展方案”、审定“一户一帮扶措施”、写“工作报告”、核实“贫困户信息”、校对各种报表数据、走访贫困户等脱贫攻坚的琐事,成为孙国江生活的“主旋律”。

脱贫工作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只要是群众的需求,无论大小,孙国江更多的是亲力亲为。工作再多,压力再大,再苦再累从无怨言,也从不敷衍塞责。

在孙国江心里,作为一名攻坚队长责任重大,必须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带好兵,也要做一名永不落伍的党员。只有用高度热情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亲力亲为才能带好攻坚队这支队伍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如今,丝栗坳村人民在攻坚队全体尖刀班队员奠定的坚实基础下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各级领导的检阅。

“牛”书记傻得像牛

2018年2月看望生病老了李大斌购礼品106元。

2018年7月为受龙卷风灾害最严重的李江波户奔波呼吁募捐共9000余元,该户11天恢复了灾后重建,没有出现因灾反贫。

2018年10月看望帮扶对象李大元户购买大米20斤,菜油10斤。

……

翻开孙国江厚厚的民情日记,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他对困难群众的认真和关爱。

“我们为什么到这来?不就是解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吗?”再问孙国江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还是这句话。

为了让帮扶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他与攻坚队的同志们一遍又一遍走村串户,详细了解记录全村每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家庭收入及孩子们的学习就业现状,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对村里每一户的情况都细数家珍。

每当有群众家里困难时,孙国江总是慷慨解囊,为群众送去温暖。然而,群众不知道的是,“牛”书记还得用一个人工资支撑全家6口人生计。

这些本不是驻村工作中的内容,但孙国江却义无反顾,这一做就是两年。大家伙儿都说:“‘牛’书记傻得像牛。”

真诚换真心。老百姓对他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难舍,与丝栗坳村的广大群众建起了深厚的感情,也使该村曾经的那些老上访户对乡村干部过去的误解隔核得到了有效沟通和化解。

傻得像牛的“牛”书记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脱贫政策深深地耕植在了老百姓心中。

“牛”书记干得很牛

或许正是“牛”书记苦得像牛、傻得像牛,使得他的工作也干得很牛。

在驻村工作期间,为了让帮扶村的群众充分享受到扶贫政策红利,达到不让一户拖后腿、不让一人掉队的工作目标。孙国江多次组织脱贫攻坚队在全村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在这场战役中,为消除了群众疑虑及等、靠、要的思想,仅2018年落实“改厕、改厨、改水、改电”及危房改造工作中,召开党员大会、户代表会、小组会、院坝会、家庭会等40多场7展宣讲工作。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挖和激发全村群众踊跃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和动力。在人居环境亮化及住房安全保障大改造大建设中,丝栗坳村群众参与自改率达到了95%以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工程队实施“五改“工程所带来的各种隐患。

2018年,可以说是丝栗坳村发展历程中跨时代意义的一年。

在“牛”书记和各位帮扶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努力,丝栗坳村村级办公场所得到完善;“五小工程”及文体广场顺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百姓扶持得到了最大实惠;干群关系得到进了一步密切。

这一年,丝栗坳村“村村通”“组组通”全覆盖完成危房改造67户,投入资金66万元;落实“三改”建设154户,投入资金169万元;落实产业扶贫项目2个,投入资金39万元;享受易地扶贫搬迁31户136人,享受搬迁扶贫资金459万元。

……

“这一年是工作以来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孙国江说,能给群众干实事,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

在2018年村级组织开展的“话惠民,感党恩”活动中,村里的乡贤人士石磊等30余人自发为村民捐资6万余元,为村民办事实好事370余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村人民“爱家乡感党恩”的激情。

这一年,村里的群众也自发敲锣打鼓给攻坚队的同志们送去了一面面鲜红的锦旗。

脱贫攻坚这场战斗没有炮灰硝烟,没有厮杀呐喊,但却有随响起的冲锋号角,检验着每一个指挥员和战斗员的政治品德、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耐压抗压的承受力。

“牛”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经受了组织的考验,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关文章

山海情观后感小学生作文2023-06-12 02:37:02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200字2023-06-04 05:08:57

跨过鸭绿江第9集观后感2023-06-02 07:54:59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2023-06-10 19:02:30

最美逆行者第78集观后感2023-06-18 11:00:19

跨过鸭绿江缅怀英烈观后感2023-06-17 21:59:35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700字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观后感五篇2023-06-11 12:24:4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700字观后感范文2023-06-14 15:13:49

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700字范文2023-06-19 0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