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予我的最直接的感动:平凡的小人物克莱门特·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
这样的一所学校,实际却是一座教养院,在这所学校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所学校里还把“犯规——处罚”看作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这里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所学校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代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且其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最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
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
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教过的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也或多或少的会存在着一些行为怪异、学习懒惰的学生,当我在面对他们时是否也能有马修老师的这一份宽容和爱心呢? 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听多了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
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给我提供了另一个办法:是否能找到这些特异学生正确的钥匙。 作为一名教育者当然需要教育教学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
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我引以为戒。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对学生以宽容、不能因为他们在某方面出了问题,而就此将其打入坏学生的行列,只有自己不放弃,对他充满信心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初中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法国某个小镇,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一群顽皮的、等待着救赎的孩子,一个失落的音乐家,故事就这么展开了。这部片子,作为老师们来看,就是阐述了一个教育理念的影片——犯错导致惩罚,惩罚再次导致孩子们的更加叛逆,而马修的音乐团却将这帮“恶魔”拯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释放了自己的“青春”。
看着影片,我脑海中回响着的是陶行知的那句话“爱满天下”。 即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 有位教育家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
这些话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主人公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这些孩子,对学校的残忍制度深恶痛绝,在他爱心执着下,用音乐引导孩子,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对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体现。
联系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上,对于如何更好地体现这种爱,进行了一下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 师爱是广博的,对待优生,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自弃心理。对于孩子天真的行为,您可能不屑一顾,可能会不耐烦,甚至呵斥一句“你懂什么”!马修却告诉我们“不可轻视孩子的情感”。学生犯了错,您是像片中的校长那般猛烈斥责,还是严厉惩罚,抑或“邀请家长”呢?马修的行为却告诉我们,成长中的孩子敏感而脆弱,一个厌恶的眼神,一句随口的批评,甚至一个“无可救药”的姿势,都会刺伤他们的身心。
它让我们深刻地体味着两个字的份量,那就是“尊重”! 二、了解关心学生 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抽时间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从而能顺利地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每次带他们去阳光体育运动,他们都兴奋万分,完全不是上语文课的拘谨样子。
借这个体育活动课,我想跟学生拉近距离,所以带着他们做游戏,开展安全健康的踢毽、跳绳比赛,并从中观察他们:哪些孩子比较活泼,哪些孩子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哪些孩子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育人要知心”,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深入学生之中,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意时,他们就会愉快地把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激起师生间的心理共鸣,此时,学生对教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亲而近之,把教师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与其心心相印,忧乐与共,相融无间。实践证明,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从了解学生着手。 的确,师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因此说,师爱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初中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两遍,每一次都让我感触颇深。
有这样一所监狱般的寄宿学院,他们的校长冷酷、无情、虚伪而残忍,里面住着的学生们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小孩。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甚至是拿破仑那样的将军。刻板的校长只能以自己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只有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皮埃尔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
而“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人都采取体罚、紧闭,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
在我的观点里,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老师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美景,而做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其实,我们都渴望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老师。
初中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观看后感悟颇多。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让人回味良久。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们大多是让老师A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好像只能采取体罚、关紧闭,大多数老师面对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挠头表示无能为力,怎么办,只能放任自流——“放牛”呗。
有多少人会相信,他们也会有春天。但马修——一个最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却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的春天。他为何有如此神奇的魔力?我想:他的魔力来自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成了人来对待,来尊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一直认为,师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没有真诚的师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对那些成绩优秀、全面发展的孩子,每个老师都爱得起来,爱得轻松;而对那些成绩较弱,学习不积极,思想再有点问题的孩子,谁又会真正的去关心、尊重他们,宽容、理解他们,发自内心爱他们呢?
影片中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正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
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马修深情的怀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美景,而做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马修正是这样,在院长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们的过错,有一次次宽容他们的过错,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他们。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有调皮、贪玩的天性,难免会犯些小错误,每当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诲,这样的教诲,需要讲求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作为老师都要有一颗包容、宽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但教育又不是只要有爱就可以的,也许谁都可以作一名教师,都可以去教授课程,但要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却不是多数人做的来的。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马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初中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教育好学生们我们此刻要怎样做”影片中,现实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在寻找着这个问题。《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手里拿的是一把爱心和梦想的钥匙,开启了学生们的心灵之门。
这是法国偏僻的郊外一所被称作“池塘底”的教养院。里面的孩子,或者每每倚靠在铁栅栏前,企盼着已去的父亲,或者用毫无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们的父母或是在战争中死亡,他们的母亲或是未婚妈妈,他们拥有太多太多别人不曾拥有的冰冷和无助。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更不许对爱有所依恋。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
尘封的心灵就这样开始慢慢变得扭曲,在那里有以李基度为代表的攻击性强的儿童,他把学监老麦砸得住进了医院;还有以皮比诺为代表的,由于失去双亲,缺少依恋而孤僻,甚至变得抑郁的儿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让单亲妈妈头痛,对音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莫朗。这样我们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的叛逆、反抗和疑问:在影片里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显露无疑,他们在拿教师做笑料,暗算教师……学生们对教师的轻蔑无视,教师们对学生的不满和强硬,他们只是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叛逆、堕落的表现。教师和学生选择了对抗,而不是经过真心交流,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
在这样充斥着邪恶和暴力的氛围中,许多教师都是采取了妥协、默认、忍耐或同流等消极的态度,而马修的态度是进取的。初来乍到的马修,应对孩子们一贯的恶作剧,并没有像其他教员那样过激的反应,尽管他也需要吓唬孩子,但他的心中充满了爱。他相信不管是什么人,他的心灵深处都深埋着善良的种子,尤其是孩子,教育者就是善于将之挥之而出的那个人。
等爸爸的佩皮诺的眼神仅有让人更加怜爱;“乐谱是不是间谍的密码”,孩子还是那么的天真、好奇……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丰富的内心,我们不要苛求孩子都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孩子,他们是大千世界中的叶子,从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真正尊重孩子原有的特质,让孩子原有的特质更加闪亮。于是,当孩子嘻笑着骂他秃头的时候,当孩子将他用半生的心血创作的乐谱散落在厕所里随意玩弄的时候,当孩子将墨水瓶砸在他的脸上的时候,他从来也没有恼羞成怒。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帮忙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他为什么这样做想讨好这些孩子吗
不是。不严格要求他们吗不是。想表现自我的宽容吗不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池塘底”教养院的非人道的刻板的教育的霸道粗鲁和苍白无力。校长的”犯规—处罚”的行为主义派的管教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人性的一面,将改造学生的过程单纯的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过程。他对人性的看法过于简化,完全忽视了人的行为异常发生的内在认识、情感、动机、和态度等主观的心理原因。同样,也忽视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在行为矫治中的作用。以为简单而粗暴的处罚就能够阻止学生们继续捣乱。而他这样做的后果是,招致了学生的怨恨和更多的恶作剧。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当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他意识到了校长”犯错—处罚”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开始用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注意给学生多一些自尊心。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受人尊重的,虽然我们有金钱,有朋友,或是处于权威的地位。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比如像皮埃尔这样的人,他虽然没有直接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但他带头闹事等行为正是为了掩饰他的自卑和无助。在顽劣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受伤的心。
马修教师让皮埃尔明白,他的妈妈是关心他爱他的,也让他明白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和校长一样死板的。马修教师还发掘了他在唱歌方面的天赋,最重要的是马修教师给了他自尊,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让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必须到达的。在一片和谐的童音中,马修向皮埃尔挥挥手,那是一个邀请的姿势,恭敬而慈爱;那是皮埃尔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里有许多双眼睛都含着笑意在等待着。冷着面孔的少年,逐渐将身体从石柱上慢慢抬起,调整自我不羁的站姿,他变得恭谨而又充满了喜悦。
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一切。他领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更懂得了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的道理。
那一刻,什么是“春风化雨”,什么叫“润物无声”,全明白了。
克莱蒙·马修,这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教师,却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他用自我的方式做着微不足道的事情,温暖了冷漠的学生,唤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改变了囚笼般的学校。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平凡、自然、真实。
“好好先生”马修也有自我不可侵犯的原则和立场。他不会对自我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不会无原则地放任一个学生胡作非为,但同样也不对经常得罪自我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教师就应当这样,正确运用教育者的权威,合理掌握师生之间的距离。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任意扩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接纳、欣赏、并感受着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马修就像是一个集所有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特点于一身的学监,而属于他本身特色的当属他借音乐完成了对孩子们受悲痛灵的抚慰与洗礼。就教书这点来看他并没有做什么,他也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有什么远大的梦想。他们似乎整天在做着游戏——唱歌。马修没有摆出一副教师的模样,似乎自我是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经过他们自我发声高唱,逐渐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门。孩子们逐渐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是这样的;我喜欢和大家一齐合唱;我也能做好一件事的;我不是没有用的人!至少我能歌唱……”孩子们逐渐的在自我肯定着,他们找回了信心、完美、人格、价值、道路、爱心和梦想!最关键的是孩子们重新找回了自我的人生,他们了解到自我应当做什么,怎样选择,怎样应对外面的世界。马修没有做什么实质的事,他用自我的爱心和游戏(音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因为他至诚的爱心和梦想。他不是在教导,而是在引导和影响——学生们是在引导中自醒的。
马修用音乐感召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当公爵夫人欣赏孩子们的演唱时,他们的表现无疑到达了一个高潮。无论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纯净、完美融合的歌声,还是领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籁般的声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的歌声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马修给予他们信心与爱的结果。从小受到“行动——反应”的强制性规定的他们,生活在那里实际上毫无自由与欢乐可言,而马修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音乐,为他们带来了关爱,因为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不仁的心灵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所不曾拥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倾注在马修的身上。让一群顽固恶劣的问题少年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简直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马修应对孩子们,并不像其他学监那样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或者选择了放弃,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孩子们的歌声,与其说是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说是他们为马修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完美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音乐结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细心灵中对于完美未来的向往。
影片从顽皮的孩子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图的“善良、宽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然而,春天来了,春天又要走了。
马修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学校,一向到处去给别人教音乐维持生计,直到去世。马修走得很无奈。就像他来到那里的时候一样,穿着他的破西装,提着小行李,缓缓地离开了。这个结果让人平添了一份心酸,从而使温暖的“春天”中多少包含着杯具的味道,就艺术效果而言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也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可信度。马修不是天使,可是矮胖、秃顶的平凡的音乐教师——甚至有时候他的教师形象并不那么明显,他给别人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却没有本事给自我一个好的生活;马修也不是圣人,在这样的制度下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结尾时,从教室窗口飞出了几十只雪白的飞机,在歌声中,驾着清风,飞向了马修,飞到了他脚边。人性一旦复苏,“囚笼”关不住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们放飞了自我的爱心和梦想,马修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春天走了,温暖却永留心间,能够让人在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用爱心能够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电影中有个叫蒙丹的孩子虽然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始终会萦绕在你的头脑。出此刻你面前的是一副被扭曲的面庞,他给人一种近乎于威胁的眼神。但透过这种眼神的背后,我们又能够发现这个孩子是多么的脆弱。之后,蒙丹被冤枉了,被重新抓进了监狱。突
然有一天他逃了出来,并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放火烧掉了学校的宿舍。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这是一个教育失败的例子。因为被误认为偷了钱而交给了警察,尽管被发现是冤案也没有平反,最终他一把火烧了学校。蒙丹被带走时,马修高喊:“你带走了我惟一的低音。”没想到,他的合唱团里从此永远失去了低音。英俊少年莫朗成为著名音乐家,蒙丹烧毁了学校之后狞笑着转身离去,他的路在何方呢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人们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我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定位。教育确实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教育更需要教师具有对人的生命的真切关怀和热爱!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爱的教育,教师对教育工作信仰和热爱的态度是最能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
因为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经过认知教学过程来完成,而是学生无意识地向教师模仿、认同,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着教师的影响。《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教师或者是一个伯乐。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我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教师,这样一位给自我最多帮忙的人。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教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可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但愿每个教师都能牢记教育家陶行知这句话,像马修教师那样,用爱心和梦想的钥匙开启并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直播观后感2023-06-12 01:46:40
初中作文垫底辣妹观后感2023-06-09 18:44:21
感动中国专题片观后感2023-06-14 00:10:29
感动中国最新观后感受2023-06-05 14:38:27
关于感动中国的观后感2023-06-13 22:14:21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摘抄2023-06-18 13:24:1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700字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观后感五篇2023-06-11 12:24:4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700字观后感范文2023-06-14 15:13:49
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700字范文2023-06-19 0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