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百花深处观后感作文

时间:2023-06-14 23:57:38 文/马振华 观后感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百花深处观后感作文1

《百花深处》,这十分钟的搬家过程,是陈凯歌导演在新旧转型的历史时期放下的一枚炸弹。由电影的现代之火,循着传统朝向百花深处的路,伴着缓急有度的镜头节奏,观众得以从独特的视听视角窥见——新旧矛盾与时代更迭带来的冲突摩擦被层层展现,并将爆点不断延续直至炸弹的内核:辅以艺术高度的思维表现以指向时代与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跳过繁重的双主体比较,作为微电影的《百花深处》,一开始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各立两端,在展现客观的同时,巧妙而隐蔽地植入主观技巧,令观众先入为主,并助其升级了第一盘引爆。从实而言,导演并未给观众时间对影片的主体问题进行思考,由第一个镜头——被搬运的家具悬于其上,画面几乎全被搬家工人的身躯遮挡,极窄的景深充满都市符号与城市气息,更可怕的是工人离开镜头,更大的钢筋怪物进入,加之以仰拍的极其扭曲不常的拍摄角度,立即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压迫立场挑明而出;再到第一句台词——“慢点慢点”,不难想象现代人在物欲文化面前的战兢慎微,传统中的稳缓思想也无法改变快节奏的、走在分秒上的人们。而搬家工人对已被许多观众所道的红帽黄衣加披一件土色外套,又竖着花指的女性化男人——被城市元素围迫的紫禁城古文明的代表——一开始所持的看不惯且不友好的态度,更将两大主体引向对立。这实为对客观现实的展现,但在不为人知的同时,观众在主观意识上的先入为主,使现代文明比强势更加势气汹汹,以致其难以察觉得成为了导演成就电影艺术效果的帮手。两大文明主体对立鲜明,立即展现了导演传达的思考角度与人文态度。

在看似难以调和的对立中,导演又将独具他个人的思考维度置入对立的深处,这也是作为影片有广泛影响力的原因所在:如果不同文明之间除对立而别无其他,那么文明就是狭隘的,人类作为文明的创造者就是悲哀的。在摄入遭拆毁的旧屋的镜头里,分纯粹只有单个被摄主体(旧屋)与同时还加入框式构图且有一枚醒目的有意无意飘忽在镜头边缘的大红中国结两种。

如此两种镜头的交替切用使其主观性深邃不易觉,但同时令人难以忽视,以致达到导演意图潜移默化的效果——似乎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一些本源的传统元素其实无法舍弃,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持效的生命力。而哪怕是在影片开始展现冯先生与工人的对话中所使用的一系列以仰拍对准工人、俯拍对准冯先生的表现镜头,相伴而行的却还有以上镜头运动时“巧合”入境的贺喜乔迁的红灯笼、与嘈杂音响中持续热闹着的鞭炮声——导演匠心无孔不入:原来文明的维度无可限量,无需以单向的冲突与对立将人类自身画地为牢,时代与历史早已安排——传统文明与血液相融,看似衰逝的,其实常伴心中。

陈凯歌导演终于还是坚持了他对于社会历史与人类文明问题的关怀与探究,通过影片的始末贯连,展现了他严肃的思考,给予观影者关于两大文明主体新型关系问题以新颖的思考立场。在搬家过程中导演关于搬运难度设置了两大“坎坷”。一是在于“百花深处”胡同所在处的高坡:搬运过程因此而坎坷跌撞,甚至损碎无迹。二是在于回程中阻断前行的沟:却也致使了铃与铛的复合。如此设置带有强烈的隐喻内涵——时代更迭、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碰撞必然引发冲突与摩擦,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损益也固然不会是历史偶然,这是简单的新旧更替的道理,是导演将看似复杂的文化矛盾问题提炼过后最终所展现的内核。而铃铛的复合,与“百花深处”以动画形式的最终展现,其实是两种文化相互理解过后的美好预言:理解之上,文化与文化才能看见彼此——否则,互相都是互相的虚无,互相都是互相的疯子。

通常认为,电影的一次生命首先由于镜头拍摄,二次生命有赖于剪辑,而电影艺术的完成除了以上一种单向的创作,还包括艺术的受众者的解读,就算是误读也给予原作以生命活力,是一种双向的创作过程:从产出到接受,消化加工后再输出,才算完整的艺术形成过程。对作品的解读是重要的,多维的解读是对艺术内涵的丰富,是艺术价值上限的指标。由此,陈凯歌导演同时也将对艺术鉴赏的思量角度的广度及深度带入热点问题的思考中,将对如此颇受争议的文化矛盾问题的思考上升到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的高度,脱开世俗层面的是非争议,而表达主张文化大同的情怀,使影片的主题内涵独具一格并闪耀着包容与广博的光辉。

百花深处观后感作文2

陈凯歌以独特的导演构思,赋予了作品低敛、深沉、哲理性的韵味。《黄土地》、《霸王别姬》等影片都在传统故事的层面上,向叙述性的故事镜头中加入了象征或隐喻成分,展示出特定时期历史的变革与延伸。《百花深处》同样延续了陈凯歌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仅用十分钟的镜头,讲述了一支搬家队和一位“疯”老人之间的戏剧故事,描绘出对老北京传统文化流逝的感伤和缅怀,而对展现这一情感的拍摄技法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潜在的情感表达——色彩

《百花深处》在色彩运用上堪称巧妙。从整体上来看,整剧偏暗黄,这种色调正好映衬了反思文化、怀念文化这一深沉严肃的主题。无论是在片始的高楼大厦,还是拆迁地的黄土,甚至是剧中人物的'衣服,都少不了暗黄色。导演精巧地运用暗黄色构成了片子的色彩基调,给人一种深沉的情感倾向,也象征了城市化对于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压抑和吞噬。

在细节上,导演的精心安排更为可圈可点。在冯先生服装色彩的运用上,导演大量使用红色,这种红色不同于搬家工人的暗红,而是明亮的鲜红。这与影片的色彩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陈凯歌导演的这一手法使我们不禁想起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中,小女孩鲜明的红色衣服同沉寂的灰色场景形成的强烈对比。红色象征生命,热情,奔放,自由。导演将红色安排在冯先生身上,不仅突出了老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还特意强调在整体环境中,冯先生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在利用色彩来描述人物的同时,导演也不忘记加入隐喻的成份。在冯先生红色的衣服上,裹着一层灰色的外衣。而灰色是城市化的代表,钢筋混凝土的颜色,这一色彩的使用,暗指了热爱自由的老北京人,被城市化的进程所压抑,老北京文化在城市化中,被一点点的掩盖。正是这些别具匠心的安排,潜移默化的牵动着观众的情感倾向,来达到辅助表达的效果。

二、人物形象的调味剂——拍摄角度

在故事发展中,剧中人物需要根据情节来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强势、卑微及此类形象的过渡。这一过程不单单通过人物对白来实现,还有拍摄角度所展现的人物造型来推波助澜。

影片初始,先是对高楼进行仰拍,向人们展示一种封闭压抑的环境。紧接着冯先生和搬家队队长的商谈时,对冯先生的镜头采用的是俯拍,而对搬家队队长的镜头采用的是仰拍。此处通过镜头角度可以感受到,搬家队队长处于强势地位,而冯先生则处于弱势。剧情发展,在搬家队队长同意帮冯先生搬家后,镜头变成了平拍,也就是展现在车内的场景。此时的冯先生和搬家队队长处于相平等的地位,这种水平拍摄给人一种平和、冷静的视觉感受。观众看到的好似一架天平,正中间挂着的中国结相当于天平的指针,随车摇晃但保持竖直,这种隐喻也指出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汽车驶入拆迁工地时,导演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场景转换,将摄像机透过画框,用画框作为前景,画的主体部分展现汽车驶入。不仅遮挡了不必要的杂乱场景,突出了主体,也引发了观众的联想。画的位置如果展现是老北京的院子和人,一定别具风韵。

到达胡同以后,导演使用摇臂将摄像机缓慢升起并下摇来展现环境全貌,同时也利用这一角度使人物关系发生了转变。摄像机对冯先生的角度变为了俯拍,而对搬家队进行仰拍,突出了搬家队被“戏弄”后展现的强势,及冯先生的无助弱小。搬家队返回向冯先生讨钱时,对冯先生的镜头变为仰拍,搬家队为俯拍。一来符合双方的视觉角度,二来对人物形象有推动作用,不仅使故事叙述的视角更加真实,还展现了现代人在金钱面前的世俗丑态。影片结束展现夕阳下的剪影,寓意属于老北京人的一代已经过去,夕阳余晖下,老北京文化留给人们的将会是更多的思考和为数不多的挽留。

电影是反映生活的艺术,电影能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视听上的感受风暴,还应该展现我们生活中所遗失的文化记忆。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我们愿意相信,夕阳过去,太阳依旧照常升起,优秀的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抛弃,在城市化的今天,我们追随传统记忆的脚步始终在继续,未来镜头下的传统文化依旧灿烂。

百花深处观后感作文3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而《百花深处》也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了解了导演的真实意图。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与他手中那确实存在被视作宝贝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我们听到了充满着古朴记忆的清脆的铃铛声。这时,原本只是因为功利原因而进行表演的工人们也开始迷惑了,冯先生的“疯”似乎并不完全,而所谓的“虚”也并非完全的虚。真实和虚幻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陈凯歌通过这种虚实对照、转变最后彻底融合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但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堂吉诃德式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是由新至旧的倒行结构,还是画面表现的场景构图(如: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急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废墟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以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喻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等等),还是铃与铛的隐藏寓意,影片都表现出某种陈凯歌一贯地对于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

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一如既往地超越了个人情感,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与传统殊死冲突这个国际化的命题。现代化对传统的征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与绝妙的创意相比,影片的摄影平庸或是平实。在汽车驶进废墟时,摄影机从一间残壁的窗户内,窗框为前景拍摄了这一画面。这个镜头不过3秒钟,但我的感觉是,它太像主观镜头,有些影响观众沉浸剧情。这一点,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里的处理就巧妙得多。

影片《百花深处》的音效颇为出彩。虚拟的搬家声响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疯子的主观视角。当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时,荒诞感的鼓点变成了忧伤的长音,与向前缓移的镜头相配合,直到冯先生哀伤的脸部特写出现,将影片的基调由荒诞转为沉重。当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新家”的时候,一个动画的四合院出现了,伴随着的是风铃声、叫卖声和传统器乐的交相辉映,这些音效把观众带回了“过去的好时光”,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此刻,导演——这部故事的上帝显现出了力不从心。应当说,在动画出现前,故事的讲述是出色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尽管搬家公司的电话我认为不太合常理——让他们从疯子手里拿工钱,但这是故事的第一个情节点,没有这个情节点,故事就无法往荒诞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十分钟的影片,凯歌尽力了。第二个情节点就自然多了,发现失落的铃铛尽管巧合,但并不算突兀,这个情节点成功地将故事引向高潮。

显然,对于这样一个短篇,陈凯歌很清楚,他必须在十分钟里就要给观众一次完整而完美的体验。为了制造一个足够刺激的高潮,在隐身奋战了近十分钟后,这个“上帝”迫不及待地出马,用百花——雪花这浅白的意境动画了一个冯先生脑海中的四合院,以弥补观众的想象力,人为的强迫这个故事以及每个观众到达高潮。不幸的是,这种最后阶段的冲刺却暴露了导演驾驭这次体验的生疏和胆怯。将脑海中的四合院写实无疑是画蛇添足,用现代化的电脑动画来表现更是匪夷所思。用搬家工人的视角来想象这一变迁则透露出明显的说教意味,这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沉重的主题。由此一来,一部艺术电影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公益广告。于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次大师的完美创作,而是一个年轻人初识人事的慌乱。

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老北京了。这个故事陈凯歌不是简单地说北京的变化,而是在浓浓的怀旧情绪中,更多的是表达那种对文化的遗失和背叛的无奈。

此外,在声音的使用上我认为还有两处值得借鉴,即在回家的路上插入的路况信息的广播与与四合院一起渐现的“磨剪子来戗菜刀”的京韵十足的叫卖声,普通话与京片子,古老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是如此的尖锐,两者的矛盾也通过声音得到原汁原味的体现。

影片《百花深处》在老人的“搬家了”的叫喊声中结束,落日的余晖充满画面,阳光也给我们带来了久违的些许暖意,只是不知老人能否找到精神的新家园,而我们是否又能够找回失去的记忆,逝去的年华,遗失了的传统文化。

百花深处观后感作文4

传统文化在灯红酒绿的现代文化中逐渐迷失。关于北京,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天安门、故宫则是北京传统文化的标志,而老北京,却掩映在那悠远幽深的胡同小巷中。

影片的开始,镜头仰拍大楼,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从搬家工人搬家的场景入手,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接受语境,进而无缝过渡到为冯先生搬家这一事件中。

冯先生住在百花深处胡同,在车子经过平安大街时,冯先生面对立交桥、高楼大厦脸上显示出迷茫、恐惧与无措。搬家工人说:“如今这老北京才对北京迷路呢。”这句话显然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同样,平安大街旁的古建筑中却充满了现代的符号,传出现代的音乐,表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车子快开到残破的胡同,影片运用了框架式构图,被砍伐的树木及残垣断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胡同中一个个鲜红的“拆”字,作为叙事符号,隐喻着传统文化被损坏。

搬家工人们到达冯先生口中的“家”时,才知道自己被涮了,他们知道了“冯”先生其实是“疯”先生。开车离时,搬家工人从汽车反光镜中看到冯先生一人孤零零的站在槐树下,意味着传统文化被遗弃。后来为了挣钱,搬家工人们还是装模作样的搬起家来,这一场景极富有戏剧性。一位搬家工人将花瓶打碎,其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破碎。搬家工人和冯先生对话时,冯先生背后的槐树与搬家工人身后的楼房,也突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冯先生在石头上捡起了一个铃铛的铛子,反复向工人们说,这个铃铛以前就挂在他们家屋檐下,刮风下雨的时候一晃一晃的,听起来可好听了。以及在车轮陷入沟中后,看到工人用铁锹从土里挖出来的`铃子,冯先生不停念叨着:“这不在这呢吗?”表现出,传统文化被掩埋在厚厚的泥土中。

冯先生将铃子和铛子串在一起,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搬家工人们回头,他们看到了挂在屋檐下的铃铛以及百花深处的胡同小院。而这场景被风一吹就无影无踪,隐喻了传统文化的脆弱,不堪一击。

冯先生像槐树下跑,口中喊着:“搬新家了。”夕阳下的槐树,这幅美景,因为有了四周高楼大厦的存在,显得十分突兀,这昏暗的色调,让观众感到一丝悲凉。影片的最后,屏幕上没有画面,只有一片黑色,而铃铛还在回响,这个场景,意在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知。

影片通过对表现性蒙太奇的技巧和元素的使用,例如铃铛、高楼、槐树、“拆”字。它们的功能不仅仅服务于情节叙述的需要,而是上升为一个传情达意,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元素。它们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联想,传递了画外之音,进而达到了较好的情绪渲染与艺术表现目的。

百花深处观后感作文5

香槐亦惜故土颜,可今非昔比,唯铃荡悬耳。

影片讲述了一个荒唐的故事,主人公一个疯子,他让搬家公司的人给他去一个不存在的家。路上城市巨大的变化让主人公恐惶迷惘,不知所措,可故乡的影子却刻在了他的脑海中,槐树底下的一片废墟构造了温馨,他记得在那儿的每一个角落,每砖每瓦。搬家公司的人知道他是个疯子,转头就走,但疯子给了他们钱,他们便陪着演了一出戏。他千叮万嘱让他们十分小心翼翼地去搬,但因一个工人的不注意,花瓶便“碎了”,主人公开始痛哭流涕,所有人都震惊了。回去的路上,疯子记得那儿的每一条沟道,每一处的坑洼。车被陷住了,挖开那片土,主人公欣喜地捡起了一个铃铛,在空中摇晃奔向槐树。

百花深处浮映而出,似实似虚,夕阳西下,“搬新家了!”疯子不记得北京的哪条著名大街高楼,只心系着故土,百花深处是他唯一熟悉的地方,哪怕是一粒尘埃他也会记得一清二楚。在世人看似疯狂的行为中,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是清醒的。在虚无飘缈之中他享受着故乡的每一寸土。每一丝空气,对于他而言,那片土地,依旧存在。

是的,别人生活在繁华都市里,而他生活在自己的“百花深处”。

相关文章

有关上甘岭观后感作文2023-06-13 10:31:07

天宫课堂第二课小学生观后感10篇2023-06-14 18:55:3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50字作文10篇2023-06-07 19:20:30

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10篇)2023-06-13 20:39:02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想600字十篇2023-06-07 14:28:10

火灾的观后感作文2023-06-09 21:36:3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700字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观后感五篇2023-06-11 12:24:40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700字观后感范文2023-06-14 15:13:49

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700字范文2023-06-19 0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