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里面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灿烂千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1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灿烂千阳》这个美丽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动听的书名深深吸引,眼前仿佛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壮观画面。然而,深读后我发现,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壮观,甚至说不上壮美,只有一种寒到骨髓的痛。
小说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女性视角,还是两个女主人公的视角,来描写阿富汗家国政局动荡背景下女性由来已久的低下地位,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不由得屡屡为之动容。小说时间跨度三十年,记录了阿富汗陈旧制度封闭环境下妇女地位的严重不合理以及通过这些女性的苦难与救赎在绝望之中微弱地照亮了几许希望之光的故事。让人最为痛心的一段是无麻药剖腹产,而且此处作者的叙述手法更是凸显了女性人权的丧失,被动手术的对象本人连第一知情权都没有,医生当面都不直说只是意会丈夫,完全不把女人当人看待!
即使这样,只要能做手术把孩子生下来,女主人公也欣然接受。是要有多么大的忍耐度才能忍受得了清醒状态下手术刀刃刺穿肚皮划下长长的切口完成分娩?这与地狱有何区别?不知道阿富汗妇女是不是世界上最深受苦难的女性,也许凡遗留落后制度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女性人权的牺牲。你敢说即使在我们身边,那些“罪过都是女人造成的”腐朽落后潜意识不存在吗?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女性,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和所有的失落。
还好有这样的作家,可以让我看到我所不了解的世界,也让我倍加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通过这些文字,也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让人扼腕的事实。也许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文字的力量却真的是无法言说的。
《灿烂千阳》是个很动人的故事。阿富汗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太陌生,但读起来,这些人物好像就在眼前。玛丽雅姆、莱拉,这些女孩成长为女人,都富有高贵善良的品质,扎根在她们心里的,虽然只是平凡的生活,但她们却熠熠生辉。尤其是玛丽雅姆走向死亡部分的描写,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圣母——正如书名所说,“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让充满伤痕的心灵永远有一丝温暖。绝望与希望纠缠,爱与恨的碰撞,失去的与得到的,堕落的与升华的,胡塞尼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因为其叙述中透出的悲悯情怀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铺陈了阿富汗所有的贫穷、苦难、无知、残暴和专横以后,以一个生命的瞬间爆发与终结震撼人心,以许多温情的细节来消弭和修补人心的裂缝,濒死的绝望旁闪耀的灵魂之光正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诞生成一个民族不灭的希望。
读完合上书页时,我常常想,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使人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是玛丽雅姆对莱拉、阿兹莎的爱,是莱拉对少年爱人塔里克的坚持与信仰,是他们在巴基斯坦安顿下来却又毅然决定回到阿富汗,只因那里注定是他们一生的根源?或者,是因为故事的结尾,莱拉抚摸着腹中的婴孩,默默唤她为“玛丽雅姆”?我闭上双眼,努力地在脑海中想象她们的脸庞——阿富汗妇女坚毅而又写满沧桑和屈辱的脸庞,她们藏在布卡后面卑微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很想知道,不幸的人,她们的生活把她们带到这里,又将去向何方?无法逃避的战争,无法改变的过去,无法预知的未来……而关于“爱”的信仰,是永恒的力量之源。至于途中所遇的那些看似不可跨越的困难,在接受过无数次阳光雨露的恩惠后,忽然发现,它们都是多么的不足挂齿!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2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心灵发展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玛丽雅姆,有钱的父亲与其女佣所生下的孩子。私生女,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贴上的标签,是走在大街上会被扔石头的那种小孩。十五岁的生日愿望仅仅是想去父亲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而这个愿望让她失去了一切。父亲没有如约来接她,她违背母亲的意愿下山去寻父亲,而他不肯见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时候发现了已自杀身亡的母亲。随后几天内被父亲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嫁给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纯真少女,眨眼间,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初嫁之时,玛丽雅姆还算幸福,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至少偶尔还能得到丈夫的温情,但是连续七次流产之后他所能面对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时会降落在她头上的恐怖暴力。
而莱拉,则是小说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她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那是邻居塔里克。他可以挥舞着自己的一条假腿像骑士一样为自己的公主莱拉去作战。在战争中塔里克全家逃亡,临行前塔里克和莱拉偷尝禁果,他请求她嫁给他并和他一起走。但她拒绝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尽管她很想那么做。
战火越烧越旺,莱拉父母也准备举家搬迁。就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枚火箭弹瞬间就让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了。重伤中玛丽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无耻地买通了别人来告诉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之后别无选择必须嫁给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这样,两个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到后来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后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而自己遭到塔利班的枪毙。
读完小说,真不敢想象在今天的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角落,没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们的幸运,当满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时候,阿富汗妇女出门还要穿着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长度到臀部或上面一点,眼睛的地方有一张网纱或格子,是一种盖住全身的面纱);我们随时可以出门,而阿富汗女人出门必须要男人陪伴,否则要被惩罚;我们自由恋爱,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岁就会被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老婆。我们在家可以当家作主,而阿富汗妇女在家承担所有家务,还要随时接受抡过来的拳头。这就是阿富汗,一个女性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封闭民族,一个饱经战争之苦不能给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会对现实产生种种不满,但是读完《灿烂千阳》,你就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3
4月14日早晨6时,闹铃一响,从床上弹起,脑海里快速列出今天的任务。片刻,摊开昨天上课的课本,回顾关于联合国(UN)的知识点。读完整整38页的英文讲义加上老师的讲解笔记,脑海里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介绍联合国安理会篇章中的一句话:中法俄英美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5 permanent members:China, France, Russia,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合上讲义,从书架上取出《灿烂千阳》,开始阅读,合上书时已是4个小时后。内心的震撼、惊讶、愤怒让我忍不住打开电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灿烂千阳》的作者是美籍阿富汗裔的卡勒德·胡赛尼,其曾凭借《追风筝的人》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121周。胡赛尼的笔触下的阿富汗从上世纪70年代道本世纪初,政权更迭,冲突流血斗争不断,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而印象中的阿富汗,似乎与和平离得很远,新闻中每每出现"塔利班政权,恐怖主义,汽车炸弹袭击,自杀式袭击,基地组织宣称对袭击负责······"的字眼让人不禁心生畏惧。
灿烂千阳在何处?
《灿烂千阳》从玛丽亚姆和莱拉两位女性的视角,一点一点地呈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太多的无辜者在敌对双方的交火中死于非命,百姓心灵饱受煎熬和摧残。莱拉的两个哥哥在战场牺牲,莱拉的父母死于战乱的火箭弹袭击,莱拉本人也在袭击中严重受伤;除了眼睛可见肩膀、前臂、小腿伤势外,莱拉永久失去左耳的听力。拉希德从废墟中将莱拉挖出后,妻子玛丽亚姆细心地照顾着莱拉这个孤苦无仃的邻居。
书中的诸多描写让人无比痛心遗憾:那些人挥舞着斧头,冲向破败已久的喀布尔博物馆,将伊斯兰文明之前的雕像砸得粉碎——都是圣战组织还没来得及抢走的文物。大学被关停,学生被打发回家;挂在墙上的话被刀和剑刮得粉碎;电视屏幕被踢碎;除了《古兰经》之外,所有的书籍都被成堆地烧掉,书店不复存在;诸多诗人的的作品付诸一炬。
更可怕还有漏掉祈祷仪式的行人被塔利班从街头拖进各处清真寺、曾经的马可波罗餐厅成为提审中心、漆黑的窗户后面不时传来阵阵惨叫、乘坐红色的丰田卡车的大胡子巡逻队四处游荡,将一些刮掉胡子的人打得鲜血淋漓。电影院被关停,放映室被洗劫,影片被焚烧,音乐家被毒打,甚至被抓进监狱,其雷布巴琴、冬不拉和手风琴被踏碎。
遥不可及的梦
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刹那间后背发凉,眼眶变红,无法想象: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下,和平和安宁对某些国家/地区的老百姓而言竟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当猝不及防的炸弹袭击,充满酷刑和不公的处罚,匪夷所思的斥责不断出现在阿富汗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时,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是否意识到:一家人齐齐整整开开心心吃顿饭、偶尔去博物馆看看文物亦或是去美术馆看场画展、亦或是牵着心爱的人的手一起去看场电影、或是能自由创作音乐等等其实真得很幸福。战争和内乱给人心灵和精神带来的创伤很难用言语准确描述,但是经常从梦中惊醒的现实会告诉我们战争和内乱从来都是一件令人痛苦无比的事情。阅读的过程,一直很心痛,无法想象在阿富汗地区有多少儿童能安稳地睡个觉,能肆意地向父母撒娇要糖吃,能撅着嘴让父母买玩具,或者是能开开心心地唱着童歌跳着舞,亦或是能心无旁骛地呆在学校放声朗读诗歌······在阿富汗地区,连年的战乱和频繁的内战给本应天真的儿童带来的或许更多是恐惧与饥饿,害怕与哭泣。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童年:是那个偏爱花裙子,天天喊着吃冰棍买雪糕,在爸爸回家时以百米冲刺速度奔向父亲怀抱,还会悄悄在爸爸耳边低声埋怨"妈妈不让吃薯条不给买芭比娃娃"的小女孩;也是那个每天会早早起床喊妈妈扎好辫子,背着书包,然后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去上学的小女孩;还是那个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到学校门口会喊门卫叔叔早,向校长和老师敬礼,然后奔向教室开始早读的小女孩;更是那个在六一儿童节开心玩游戏赢糖果,然后跟自己玩得最好的同学分享玩游戏致胜秘密诀窍,并充满期待从老师手中接过奖品的小女孩······越长大越发现,不是每个小孩都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可以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可以天真无暇地成长。每次打开电视收看国际新闻,看到某个国家或地区又遭受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听到在袭击中受伤的平民尤其是儿童的数字时,真得很难受很痛心。
书籍外的世界
把书放回书架上,看了闹钟,已是中午时分。午饭后,打开手机《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始看今天的新闻。瞬间,眼泪掉下来了,刚刚才从《灿烂千阳》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还有对小孩童年所带来的创伤,这下就来了一连串的有关叙利亚遭受来自美英法导弹空袭的新闻推送:
凌晨03:59特朗普宣布对叙利亚实施精准打击;
凌晨05:30美国轰炸叙利亚;
早上10:17叙利亚遭超100枚导弹袭击;
早上10:55俄罗斯将会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
中午12:15外交部回应英美法对叙的空袭。
被战火蹂躏了整整7年,饱经沧桑苦苦挣扎风雨飘摇的叙利亚,竟然被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三的美英法"群殴".极度的震惊,压抑和心碎!叙利亚努力在劫后重生,可是却遭美英法无端指控在杜马镇使用化学武器。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没有对叙利亚政府是否在杜马镇使用化学武器的指控进行公正、独立和专业的彻底调查前,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美、英、法就预判结果,主动挑衅,联合实施军事打击。讽刺的更是违背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宗旨,违反《联合国宪章》第33条:"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三个常任理事国。公然采取单边主义做法,漠视叙利亚平民生命和利益,只顾自身利益,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精神,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情况下肆意发起空袭······无疑,这次的空袭是对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严重挑衅,也是对联合国190多个国家的挑衅,更是对和平秩序的挑衅。
90分钟,110枚导弹倾泻而下。大马士革的夜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中新网的一张名为"战火中的叙利亚母子"图片让人无比动容:母亲脸上写满惊恐,小男孩头裹纱布,额头脸颊下巴流着血,稚气的脸庞流露出坚毅镇定的表情,没有哭泣也没有喊疼,没有愤怒也没有沮丧,没有恐惧也没有闹别扭,懂事得让人无比心疼。生活在战火和袭击的威胁中的叙利亚儿童,忍受着孤独与无助,饥饿与贫寒,死亡与分别。当曾经美好的家园变成废墟,曾经充满同伴欢声和笑语的教室、操场、公园被战火摧毁时,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美英法也来添一波乱时,叙利亚小孩心中的一切美好希望也许也随着炮火在爆炸那一瞬间不复存在······
再看放在书架上的《灿烂千阳》以及手机客户端上推送的叙利亚战报,(m.diyifanwen.com)突然明白了最近在朋友圈老刷屏的那句话:"我们从来都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阿富汗地区的小孩、叙利亚地区的小孩童年与战火为伴,废墟也许是他们的游乐场,一颗糖果也许是他们的奢侈品。食不饱腹,衣不保暖也许是这些小孩所面临的常态。对比起来,觉得自己真得非常幸福,非常感恩党和国家为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未来的老年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我们能在公园的秋千、跷跷板、操场的嬉笑声中、学校和老师的关怀中、父母的疼爱中茁壮成长;让我们有权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平等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里寻找和更换工作岗位还有在最近的医院就医看病检查买药报销费用;让我们有机会在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欣赏展品缅怀先烈;让我们方便地使用4G网络与家人朋友工作伙伴面对面沟通倾诉或商量工作;让我们无障碍地使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利的机场设施以及不断发展完善的高铁轻轨还有引领世界支付发展潮流的微信扫一扫二维码支付;让我们每个家庭都能享受节假日高速免费出行的政策措施;让老人在晚年每个月能收到一笔津贴以使其能安详地度过晚年······有时候,透过一本书,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才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享受所拥有的东西。
下午,看着窗外的一片小树林,在强烈的太阳光线下,那一片片树叶明晃晃地闪烁着光辉。太阳每天升起时,是否也柔和地照耀在每一个阿富汗儿童,叙利亚儿童的脸庞?一千个灿烂的阳光能否驱散战火硝烟所带来的黑暗?或许唯有爱才能让我们看到这灿烂千阳。
愿世界和平安宁,愿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能坚定地矢志不渝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要求和国际法原则,愿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开心快乐成长,愿所有人都能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享受生活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感谢党和国家以及逝去的先烈们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和不易,感谢共青团和关工委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耐心教育和辛勤付出。
我们今天所得到并享受的一切,来之不易!感恩!珍惜!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4
读完小说后看评论里面说,译者对于出版社擅自改了书名很不高兴,就应是“一千个灿烂的太?”。此刻回头来看,觉得的确,“灿烂千?”有些过于追求语言上的美感,而在意向上表达得并不够准确。默罕默德在很久以前飘过喀布尔,写下热情洋溢的诗句来表达对这个城市的热忱,“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但是就算是一千个太?的光芒,也驱赶不走被战争笼罩的黑暗,散不去人们内心的恐惧与冷漠。玛丽雅姆,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一生受尽了悲惨与屈辱,但是她的圣洁,她骨子里的坚忍顽强,在她灵魂深处的高贵品质,永远不会随着她的死而消逝,她永远都在人们心中,在那里,她会发出一千个太?般灿烂的光芒。
在读这本小说时,哭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玛丽雅姆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胡塞尼用他温婉柔和的笔触,用了很长的篇幅,把玛丽雅姆的心境描绘的及其细腻感人。她自出生就是低贱的‘哈拉米’,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让她一生受尽了悲惨与屈辱。最初,在隐约感到一切的信仰都是她臆想的完美时,她还是懂得去抗争,但是慢慢她已经不再有力气去争取,她明白一切都是徒劳。她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已经心如死灰,一向躲在自我心里的角落,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她说“爱是是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期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而她再也不会让自我存在一丝一毫的爱与期望。她不明白悲哀失望是什么滋味,麻木的活着,毫无怨念。但是就算是这样,就算她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算是她强迫自我用现实的残酷层层包皮裹住内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有嫩芽从内心深处冲破层层阻碍迅速成长起来,那是她积压了一生的期望。她最后还是梦到自我能够不被排除在兄弟姐妹之外,梦到父亲来接她回家,梦到母亲呼唤她回家吃饭,梦到好多好多完美的片段。她明白自我一生都过得不好,但还是忍不住期望能够活得再长久一些。她强迫自我压下去的期望,最后还是都燃起来了,虽然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她觉得自我从莱拉和阿兹莎那里得到了爱,这是她黑白的
人生中仅有的色彩。为了莱拉一家能活下去,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我决定了自我的命运,在最后时刻,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令人深深地震撼与感动。
第二次,是莱拉到玛丽雅姆的泥屋去,在那里,莱拉让自我的怀念尽情释放,当她闭上眼睛,玛丽雅姆的面容就那么清晰的在脑海中浮现。突然之间,时光又仿佛迅速倒流,她看见年轻的玛丽雅姆就坐在桌边认真的缝一个布娃娃。这一幕也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我看见还是那么年轻的玛丽雅姆,面容平静祥和,眼神透亮纯净,充满对未来的期望。这个女孩,她以后不会对生活有太多要求,不会展露自我的悲哀失望以及被人嘲笑的梦想,纵使生活艰辛,但心中的爱与善良始终不曾被磨灭。她不停地被污泥冲刷,内心却依然高贵圣洁,她的灵魂深处,有着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与期望。在莱拉离开泥屋时,她轻声对玛丽雅姆说着再见,仿佛不忍吵醒她的安睡,而我,也早已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最后一次,是在莱拉取走玛丽雅姆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时。莱拉无法理解那个放着木偶奇遇记的录影带,玛丽雅姆跟莱拉讲了几乎是所有的遭遇,但是唯独没有提及这点。坐在父亲的电影院里面和兄弟姐妹一齐看木偶奇遇记,是她小时候多么强烈的愿望,但是她早已明白了那时她是多么的异想天开吧。我不明白她会不会后悔,如果她当时想要的不多,满足于跟父亲一周一次的相聚,能理解母亲爱她的方式,那么这个谎言是不是就不会被戳破,或者至少持续的再久一些。此刻父亲把木偶奇遇记寄给她了,但是她再也看不到了,也永远不会明白父亲在用这种方式,企图赎罪,祈求她的原谅。而那封信,更是让我泪水涟涟一度读不下去。信里满满的写着一位父亲的无奈羞愧以及忏悔,他说玛丽雅姆是个乖女儿,说他怀念和她在一齐的日子,说他后悔太多太多的事情,说他最后恍然大悟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给玛丽雅姆封上了自我的一点遗产,他明白一切已经太迟,但还是期望死后能当她的好父亲。已经心肌衰竭面临死亡的他,多么期望最后还能见见自我的女儿,他期望像一位真正的父亲那样,为她开门,然后把她抱在怀里。但是他终究没有等到。一想到这位老父亲始终满怀期盼等着敲门声响起,但最后落寞而又绝望的死去,就心酸的不能自已。
玛丽雅姆小时候那种情绪,最后也轮到他来体会。而更让我感到心痛的是,玛丽雅姆不曾有机会阅读这封信。她永远也不会明白,以前深深伤害过她的父亲,在最后时刻不停地跟她说着原谅我,那么真切的恳求她来看看他。她这一生都没有好日子,而上天连父亲做的最后一点弥补都不肯给她。
最后,莱拉坚持回到了自我的家园,重建了孤儿院,她明白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期望,活下去。这个国家有着络绎不绝的苦难,在这个国家最底层的妇女,更是受尽了落后制度的压迫,但是它就像耸立的城墙,虽然伤痕累累,一点儿都不漂亮,但依然屹立着,而它的子民,虽然可能都已对生活绝望,但我相信,他们被冷漠恐惧包皮裹住的心里,总会有期望的嫩芽试着冲出障碍。玛丽雅姆离他们并不远,她就在这儿,她在所有人心中。在那儿,她永远会发出一千个太?般灿烂的光芒,让期望的嫩芽得以茁壮生长,最终成为茂密的树林,为他们撑开自我的那片天空。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5
看过一些温暖的作家写出来的故事。对于温暖的定义绝不是那种所谓的暖文,我以为,温暖之所以温暖在于它变迁风华后的豁达,换言之,前提的悲怆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心目中,我以为的好故事,背后的缔造者都极具这样的能力,譬如,余华,阿来,迟子建,王安忆等。上了大学,看书的机会也逐渐变得多了,我也钦慕奥威尔,纳博科夫,马克·李维等。以前对书籍的不以为意,如今通通打了脸。我甚至认为,人无法,也无需离开书籍。
《灿烂千阳》的文案这样写道:私生女玛丽亚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亦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两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
这是一部背叛,爱与救赎的巨作。胡塞尼用他极为老派的叙述手法描述出地狱下爱的悲凉与伟岸。
在阿富汗,“阿拉米”是私生子的含义,玛丽亚姆就是这样的存在。她的父亲是个不愿意担负责任的懦夫,这一点,他本人也明确承认过。玛丽亚姆痛恨他对自己的忽冷忽热和抛弃。可是同样的,后来她也意识到,比起数十年承受的伤痛,或许父亲的罪责太容易被理所当然地原谅了,只是届时,一切都太晚了。
在母亲活着的时候,玛丽亚姆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戾气,那是不能得到名分的不甘,讽刺和一股反抗世界的酸臭味。可怜的母亲视女儿为生命的全部,这一点,不应当有所怀疑。她时常告诉玛丽亚姆,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只是,那时的玛丽亚姆太过纯真,一味沉浸在泡沫般易幻化的父爱中,无法自拔。梦想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回到那个家庭,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坐在高大落成的私人电影院中,看那部父亲给她讲过的《木偶奇遇记》。但事实是,玛丽亚姆直到去世,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别人都尝到了冰淇淋的滋味,而她,得到的只是冰淇淋的故事。是美好,还是冰冷,我想并没有答案。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什么是命中注定的。玛丽亚姆知道自己一定会离开生活十多年的泥屋,母亲会百般阻拦,可是,玛丽亚姆不想成为一个和她一样野蛮的人,年轻的女孩突然明白了,母亲这是在害怕,害怕自己的女儿会得到她从未拥有的幸福。是的,母亲不想女儿幸福,过上好日子。于是,玛丽亚姆踏上了独自一个人寻找父亲的道路,她从来没有想过,回来时,等待她的是母亲已经自缢身亡的消息。
父亲不愿意承认玛丽亚姆的身份,她像个笑话一样暂时寄居在偌大家族的一个偏房中。就这样,玛丽亚姆后来被迫嫁给一个老男人。
没有任何选择权的玛丽亚姆竟然可以从她名义上的丈夫身上同时看见绅士和暴力两种品质。是的,在那个时代的阿富汗,不仅仅有人人信奉的《古兰圣经》和安拉,男人的虚伪和对待感情的敷衍和欺骗就是种闪耀着光芒的品质。哪怕已逝的母亲早就多次教育她,女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一不能抛弃的就是对诸事万物始终保持的忍耐和恐惧。
其实那是一种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观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距被社会和法律所认可,她们像蝼蚁一样,默许伤害一次次地发生,眼看着自己的价值越发卑渺,却无动于衷。
在阿富汗的许多女人沦陷到只被用来扮演工具,玛丽亚姆七次怀孕,七次流产。天知道她承受了什么,或许每一桩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背后都是一把把心酸的血泪。当看见其他的女人都亲自孕育自己的孩子,玛丽亚姆只剩下羡慕的份。
而莱拉的母亲便是一个和玛丽亚姆相识的孕妇,那时的玛丽亚姆并不知道会和莱拉共同经历未知岁月的风霜。
长大后的莱拉最珍惜的还是和父亲共同相处的时光,是父亲告诉她男女是平等的,并对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阿富汗需要她。后来,因为战争,首都喀布尔整日处于炮火的轰炸之中。先是莱拉的两个哥哥在参军中失去了生命,之后她又亲眼看见父母埋在了废墟下。走投无路的她被拉希德带回了家,不成想,他对她却有着龌龊的想法。拉希德先是雇人告诉莱拉她的恋人已经丧命,那简直是一个极为悲伤的故事,初读我也同样信以为真。先入为主的情绪,对于她们无法结合的事实始终感到可惜。
那些孤苦漂泊的故事总是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被人区别对待着,我们都带着微笑,也埋着自己的伤口。缘分不够的事情,即便是基因也无法改变什么。被自己人忽视的感觉,其实任何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懂那份无奈。那里到处是一座座大型的博物馆,他们都是馆长和讲解员,只有自己是个访客,是个被他们用来盛放故事的容器,一张写下他们传说的羊皮纸。
现在的莱拉和父亲就是访客。
沉浸在失去双儿痛苦中的母亲,口无遮拦地讽刺自己的丈夫,说自己嫁了一个没有信念的男人。可是,她并不明白,其实她就是他生命中最为坚定不移的信念。而对于莱拉而言,她在母亲面前和厨房中的锅碗差不多,是一种可以被置之不理、等到心血来潮的时候再理睬的东西。
在真正失去所有亲人之后,莱拉也成为了没人怜爱的浮萍。
每一段痛苦的回忆,都会浸没人的胸口,偷走人的呼吸。
命运就像一双翻云覆雨的大手,我们谁也无法知晓意外和明天到底哪个先到来。或许玛丽亚姆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后半生会和莱拉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象自己的狼狈,可怜会被人轻轻抚摸怜惜。这一切的关照让玛丽亚姆愿意为了另一个人纯真的幸福而献出生命。《灿烂千阳》最为让我思考的并不是一个国家的运道,而是对于男人和女人看待的角度。可以说,阅读的任何一个时期,我都无比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法律和道德社会对平等无比认可的国家,即便生活依旧存在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相比较下,我无条件的对未来保持着自由的信仰。
当痛苦成为家常便饭,逃亡就显得极为合理。可是,玛丽亚姆和莱拉都没有这个福气,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历万难,仍旧对人性有许多没有必要的宽容。所以安拉惩罚她们,最终等待她们的是男人的盛怒。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是这一对剧毒的双生花开始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她们只有将它连根拔起,而后匆忙掩埋。
女人不配拥有自己的见识和才情,在那里,她们只需要顺从和祈祷。我不敢想象,就像她们在黑暗中太久,也无法想象光明一样。而时代,政治,苦难拖曳着她们颠簸颤巍的身姿,向黄沙深处走去。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因为,我们始终在期待奇迹。终于,它走向了玛丽亚姆和莱拉。毫不起眼的杂草,付出了爱就配拥有爱。
多年后,莱拉回到了玛丽亚姆生活了十五年的泥屋,重历她曾经的生活。终于明白一个纯真的女孩如何像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着流水无数次地冲刷后,对诘难失去所有的质问。但莱拉更明白,她的玛丽亚姆永远不会因此被玷污,她只会越来高贵。
玛丽亚姆至死也未能等到父亲的忏悔,而莱拉等到了。
莱拉的手中是一个椭圆形的锡盒,里面是一个信封,一个牛皮袋,一盘录像带。信封中一位将死的父亲写下了对在外私生女的内疚:你不愿意见我,我十分失望,却不忍责怪你。换了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我在很久之前就失去了让你好好对待我的资格,因此,我只能埋怨自己。
一个怯懦的父亲,连忏悔与祝福都和他的心脏一样微弱,一样走向末路。
靠着爱的回忆过活,这就是那里的女性。可她们没有妥协,更没有放弃爱。我想是什么一直支撑她们出走地狱,或许是因为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出尘的灵魂吧。
相关文章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600字2023-06-17 15:00:47
你好朋友圈说说最新文案2023-06-03 23:22:25
最新端午节高中作文五篇范文2023-06-06 02:32:39
凡卡读书笔记作文五篇2023-06-02 05:02:30
12.13号国家公祭日文案2023-06-19 00:08:50
人性的弱点个人读书笔记怎么写五篇2023-06-06 07:09:26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大学读后感600字五篇2023-06-07 21:52:27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6-18 23:31:08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6-10 08: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