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1984》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18 14:32:26 文/李盛 读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一九八四》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84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1984》读书笔记1

温斯顿突然转过身来。这时他已经使自己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 P15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也是如此吧,太多的人在社交场所都有着一副面具,他们切换这副面具又是那么自然、那么迅捷,好像他们从来没有过两副面孔一样。而在《1984》中,这种不同面孔的切换又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在这个世界里,真正的聪明人,才需要这样的两幅面孔。

温斯顿的第一篇日记 P18~P19

在温斯顿的日记里描写了普通群众在观看录像时的残忍的笑声,这个录像是一个身材肥胖的难民在乘船的时候在地中海某处遭到空袭,他落到水里,笨拙的身子在水里浮沉,后来他被直升机发现,全身中了数不清的枪,染红了海水,悲惨的死去。这种残忍的笑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所见,这是一种深切的悲哀。

有个面目英俊、外表凶狠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用一支玩具自动手枪对准他,旁边一个比他大约小两岁的妹妹也用一根木棍对着他,他们两人都穿着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少年侦察队的制服。温斯顿把手举过脑袋,心神不安,因为那个男孩的表情凶狠,好像不完全是一场游戏。P30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扮演游戏,就是好人坏人,能选到好人的总是自豪又欢愉,选到坏人的也会嘻嘻哈哈的配合玩耍,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说到底,都是童真的欢笑。但是在这里,少年侦察队不是一场游戏,他们让孩子成了侦查员,去侦查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端起枪支指向他人,去残忍的做一些不该是孩童做的事情并以此来获取荣誉。这些孩子也真正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与善良。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P34

这是一句让人心头凛然一颤的话,在现在这个时代,我很难去想象,思想什么时候会有罪?这是一个思想、言论自由的时代。所以我也无法想象,奥威尔是在目睹了什么样的事情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这句话后来在小说里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都让我的内心非常的难过,有一种心口塞了团湿漉漉的棉花,让人使不上力来的感觉。不管是哪个时代,群众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定是个悲哀的时代。

第三章 无产者不是人。P42~p61

在这一个章节中,奥威尔主要写了温斯顿所在的工作部门——真理部纪录司里的主要工作,这个地方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去修改过去的文案,所有历史资料、小说、新闻等等文字信息,他们不断的修改,让“历史”符合“现在”,他们的历史不断被更改,从来没有稳定,自然也没有真实,所以温斯顿在写日记的时候,竟然可笑到不清楚自己写日记的确切日期,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时间的观念。

活着的人中,能够把本世纪初期的情况向你作一番如实的介绍的,如果有的话,也只可能是个无产者……“请你谈谈你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的日子怎么样?比现在好,还是比现在坏?”P81

这是温斯顿对老大哥营造的世界的一个巨大的疑问,他的思想已经无法支撑他的记忆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矛盾,他迫切的需要有人来支持他、或者推翻他的想法,他不断的在怀疑老大哥所说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的话,因为记忆中曾经有过比照现实却又让他不能相信。

可以说,在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身上,党把它的世界观灌输给他们最为成功。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P137

其实不只是在《1984》中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国家发生了的大事小事都不关心,对他们来说,眼前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全部,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惰性和惯性,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就不去思考。

当然,没有人承认发生过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极其突然地,一下子到处都让人知道了:敌人是东亚国,不是欧亚国。P157

这是书中第十章 仇恨周 中的一句话。书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双重思想”,他们可以马上去相信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并且马上把“这是个谎言”忘记。

乔治·奥威尔说:“所有的作家都虚荣、自私、懒惰,在他们写作动机的背后,都有一个秘密。写书是一种让人精疲力尽的可怕挣扎,就像生了一场痛苦的大病。有一个既不能逃避又无法了解的魔鬼在驱动着我们,否则我们是不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我们都知道,这个魔鬼,就是使婴儿为得到关注而哭叫的同一个本能。但同时这一点也成立: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抹去自己的性格,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无法读。好的文字风格像一扇窗子。”

关于《1984》读书笔记2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是怎么读完这本书的,我看《1984》大多是在晚上,或躺或坐,眼光触摸纸张,张开所有毛孔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起初我每次能看50页,后来变成30页,到最后每次只能看几页了,就是这几页我还要反复地看才能看明白,才能理清我自己的思绪。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它不欢快、不唯美,甚至残酷,但当我真正去品读它时才感觉到那不单单是惨淡的,压抑、恐惧、迷惑、慌乱等等许多复杂的情感犹如棉絮堵住我的气管,巨石一样压在我心头。

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我的阅历有限,感情也没有到达波澜不惊的程度,仅仅是感受主人公温斯顿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生活,我已经倍感折磨。无法想象人类生活在这样精神荒芜,物质匮乏,思想高压的社会,和死亡有什么区别?我以前很难想象精神自由、信仰自由、温饱得以保障、亲情友情都得到满足——对于有些社会下的人们来说是如此奢侈。

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 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1984》颠覆了我对社会的认知。在《1 984》中,存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无处不在的精神控制,随时可以感觉到的监控,你无法拥有隐私,就连自己偷偷写个日记都要提心吊胆。人们在家里从不敢谈论危险问题,涌现出来的“少年英雄”会将父母的话告诉思想警察,一个家庭必然走向破裂。爱情简直是奢望,在这个爱只贡献给“党”,人人只爱“老大哥”的变态社会,禁欲古板,精神重压早让人们没了罗曼蒂克。夸大随处可见,谎报的粮食产量日益增长,但人们能看到的只有每每下调的食物供给,劣质的生活用品,低到不能再低的生活质量。 我们可以在德国历史上看到这个病态社会的影子,在龙应台的通信文集《亲爱的安德烈》中,儿子安德烈谈及自己作为一个德国人对纳粹的感觉时,表现出极为消沉的态度,不仅是他,许多德国的'年轻人对此也感到痛苦和对自己深深的否定。他们并没有经历纳粹时期,但这种痛苦是时代的后遗症,可见即使社会改变,它带给人民的痛苦也久久不能消失。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无法从奴役中觉醒从而进行反抗,而温斯顿无疑是存在一些独立精神的,他想办法反叛这个社会,想脱离“老大哥”的监视,哪怕仅仅是在头脑里。温斯顿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许多生活在病态社会下痛苦忍受的人民的代表。他想做一切违反规定的事,他想要保留“党”想要抹去的东西,他甚至想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革命来反抗“老大哥”,所有反动的事情他都感到热血沸腾。好比是无尽的枯木中有一颗小小的嫩绿的草芽,我一直希望温斯顿的反抗可以成功,即使这种反抗没有成功,且以一种颠覆自我的形式收场,敢于去斗争追求自由的精神还是让人感到一丝欣慰。

读了《1984》,我受益匪浅,这给了我思想上的巨大冲击。无论是在故事情节上还是在思想精神上,这都是一部惊世之作。如果每个人都能激发出自己对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那么真正的民主自由之社会必将不远。

关于《1984》读书笔记3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关于《1984》读书笔记4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一九八四》为其最著名的传世作品之一,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本书甚至曾经遭到封杀,足以见其批判讽刺的意味。

书里的一九八四年,是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状态。表面上三个国家为了保持相对意义上的独立安全,连天战火永远无休无止。然而实际情况是,谁也不知道战争是否存在,谁都不清楚今天的盟友是谁,敌人又是谁。只是街道上每间隔一段时间总会落下一颗威力不小的火箭弹,让人相信战争的存在。新闻一直在报道胜利的战况,让人相信胜利的存在。一切都是真相,一切都是假象。

在这里,思想自由是死罪,独立自主的个人不复存在,每一个人的思想均受到全天候严密的监控,每一个个体都犹如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机械麻木,没有自我意识,如同行尸走肉。

等级分明的社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子和环境中生活,不论发生什么,似乎都是理所当然。掌握着权力的人们,终极目标便是无上的权力,掌握一切的权力,并对其顶礼膜拜。

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英社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与老大哥的画像一样,无处不在,到哪里都有它们在盯着你。人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表情和思想,效果或许比戴面具还要好上几分。你永远无法猜透对面那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连自己的思维也无法看透。因为就连自己都不自知自由的思维是否还存在于脑海中。

双重思想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历史和真相究竟为何,已无从知晓,也无人去探究。“很有可能,历史书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甚至人们毫无置疑地相信的事情,都完全出之于虚构。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成了真话。”读后感.温斯顿以为自己和裘莉亚是有着自由思想的人,却没料到最后的结局,与其他人并无二致。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落入了这个巨大的圈套,一个忍耐蛰伏多年才显出真实面目的圈套。所谓的自由,不过是他们的错觉,也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刻意为他们营造的一种错觉。

失去自我意识自由思维的人,已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人。二加二可以等于五,也可以等于一二三四。所有个人,皆成为了牵线木偶。

一九八四已经过去,我们当然知道书中描写的种种并没有成为事实。然而这样的极权主义思想,并没有彻底消灭。在我们看不见的某些地方,同样的事情极有可能正在发生。对于这些,或许我们感到鞭长莫及,但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只要你想,便有可能。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为自由致敬。希望这样的一九八四永远不会存在

关于《1984》读书笔记5

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革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因为纵观世界历史,下等人起来反抗,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农民起义,或者是无产阶级的所谓革命,实质上仅仅是权力的又一次更替,因为他们反抗的理由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他们被别人压迫,现在他们受不了起来造反了,一开始是为了自由,为了改变黑暗,但最后他们又会去压迫别人,这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只是权力更替,原地踏步,毫无进步,所以我不认同书中那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只存在在无产者的手中”。

但是1984的世界彻底根绝了除统治阶级自身发生问题之外的其它导致权力丧失的所有情况,首先他控制了所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东西,甚至用了消除自由上帝等词汇的存在导致这些思想无法传播(这是我见过最牛的办法),也就是更根绝了强大中等人集团起来反抗的可能性,接着,那个社会只存在三个国家,每一个都处在这样相同而又诡异的社会状态下,各自明白大范围战争对统治的不利,但战争又是存在且必须的,因为他们把战争看成了一种控制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当粮食等必须品产量过剩将会导致很多人摆脱整天为了满足温饱问题而奔波而无暇顾及其它的情况时,政府将会用战争来解决这些“过多”的资源,从而达到国内的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战争即和平。所以,统治权只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而极端的个人崇拜也间接消除了统治阶层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极端稳定的社会。

可以说这是文化革命或者苏联*时期的最终进化版本,而在这种极端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继续发展科学,而不导致科学的一些客观理论和统治阶级的理论,如1+1=3产生冲突,统治者又发明了一种很牛的东西,双想,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观的思维模式,起初我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文化革命的种种事例,或者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存在证实其实双想的大规模存在时很有可能性的。

比如当你刚想发表一个不同意见但却发现所有人说的话都和你相反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附和他们,虽然最初的想法还存在,但是它却被你压在了心底,并且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还会不由自主的去排斥它,且潜意识还会告诉你甚至强迫你去相信大多数人的想法,而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既是文化革命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屋子匮乏腐败黑暗的时代,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个时候面临的压迫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意见的不合,甚至是肉体精神上极端的摧残,所以在表面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毛主席始终都是中国的红太阳,所以双想作为政治制度方法的存在是具有可行性的。

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发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维。

做一个比喻,古代社会的一辆马车,这几乎是贵族才能拥有的,而对于现在机械横行的社会来说,一辆马车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但客观来说这同样是一辆马车,所以,科技在发展,但人类主观上来说,科技带给人类的乐趣,并没有向客观上那样在发展,所以科技的发展亦或者说物质的发展绝对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活着本质标准。但是我们是否发现,欧几里得的几何,孔子的论语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始终能让我们体会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思,维的乐趣,这种乐趣绝不会因为时光变迁而有任何改变,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性,所以社会的进步在于使人们在思想上能享有趋向于有平等的权利,能有发现与获得任何乐趣的权利,让这个社会变得参差多态(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对这种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幸福进行彻底抹杀的极端,就是1984中的世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有人对此进行抵触,它违背了人存在的客观规律,它违背了本性。

所以真正发达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拥有无尽的资源,而是人人享受思维的乐趣并进行分享与探讨,这样的个体才是伟大的,而这样的种群,将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因为富有好奇且对乐趣充满兴趣的精神是永恒且不会改变的。这,才是科技的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也才是评定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而1984这本书所存在的意义,相信是希望这个社会,向前进。

相关文章

花的勇气小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五篇2023-06-04 10:06:39

心怀感恩放飞梦想话题作文五篇2023-06-16 23:10:58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400字大全2023-06-03 14:41:37

活着读后感1000字五篇2023-06-14 06:43:39

禾花这本书读后感600字五篇2023-06-13 13:17:34

简爱各章读书笔记400字范文8篇2023-06-19 00:18:13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大学读后感600字五篇2023-06-07 21:52:27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6-18 23:31:08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6-10 08: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