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范文

时间:2023-06-02 14:49:07 文/秦风学 读书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发生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法国大革命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口号,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历史。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反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柏克的《法国革命论》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本著作都对法国大革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有的人简单地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观点归纳为是“贵族制的衰落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我很难认同。用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英译本(JohnBonner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认真阅读了一遍。

  托克维尔的观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动荡不安,容易发生革命的时候往往不是社会从bad变得worse的时候,不是社会压迫最重的时候,恰恰相反的是社会压迫比较轻,人开始变得富裕的时候,整个社会人心思动,这也就是所谓的托克维尔效应。大革命前的法国,农奴制度基本消解怠尽,好多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了小地主。

  二、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一盘散沙,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社团,是一个断裂的社会。一是贵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贵族,最多只能是从两位路易皇帝手里购买爵位的新贵。他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贵族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新贵的权利是不再缴纳税负,新贵以担任政府公职人员为荣,且新贵鄙视自己所脱离的阶层;老的贵族不善产业,以卖地为生。二是全社会的税负不均,税收负担全部落在了农民身上,贵族特别是新贵的不纳税,导致了两类人之间的互相敌视。三是时间的流逝,新贵们发现自己所鄙视的人有的开始逐渐变得的富裕,而自己日渐贫困,愈加的不平衡。

  三、文人或学者主导的革命。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法国大革命恰恰相反,法国大革命是由缺乏政治实践的文化人主导,按照他们想像的理想社会图景发动的一场社会革命。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启蒙思想家们更加坚定了对自己理论的信心。法国大革命发明了人民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抽象的原则,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创设了他们所独有的宏大叙事风格。

  四、法国大革命中的无神论。法国大革命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无神论。法国大革命中,革命斗士不遗余力的砸烂神龛,捣毁神像,焚烧神学书籍,剥夺没收教会的财富,以此来表达对革命的拥护。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天才富歇,曾在修道院归隐多年,但在对宗教的打压与迫害上,则首当其冲。

  本质上同为资产阶级革命,但与英国的光荣革命不同的是,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流血的革命,为了引流断头台上流出的鲜血,曾一度在广场上修起了沟渠。按照托克维尔在书中的观点,英国的贵族成功转型为工商业的新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主动承担了国家的大部分税负,另一方面可以与身份比自己卑微的人同餐共饮,英国没有出现法国的税负不均,社会没有出现因鄙视或互相仇视直接造成的断裂,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表现出了政治上的老练与成熟。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英法两国,仅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英国秉承了经验主义的思维传统,而法国则成为唯理主义的重镇,是何使然?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四是社会士族对基层百姓的刺激。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政府官员——就是那些特权者,喜欢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人听闻的种种罪恶。他们用动听的辞令描绘人民的苦难和报酬低劣的劳动,他们试图这样来解救人民,结果使人民怒气冲天!官员们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一、 从旧制度到法国大革命:起源与原因

  1.主旨

  总的来说,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自路易十四以来,中央集权化的结果。这样的改革使得它“完全地丢掉了能对封建制度保护作用或为它服务的一切”(240),包括贵族、宗教、法律等社会机制,在平等、自由的口号下,大革命彻底的打碎了旧有的国家机器与传统规章,建立起来看似人人平等的脆弱的政治制度却为中央集权制的恢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中央的集权化

  在农村地区,不同于英德,自13世纪始,法国就开始了废除农奴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所有者,从而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徭役、租金直接敏感。另一方面,法国农民摆脱了领主的统治,从而使得农民对于这种体制的不满直接等同于对于国家政权的不满。(72-73)古老的教区制度同样受到了中央权力的扭曲。(92)

  在地方管理上,国王政府通过御前会议取代了全省四分之三的地方权力,控制税收、征兵以及公共工程乃至司法制定。当领主的权力被剥夺以后,他的责任例如赈灾等交由国家负责,国家成为事无巨细的统揽者。(79-81)

  在城市的管理上,1692年普遍取消选举制度,城市各种职务开放买卖,城市的政府会议和公民大会逐渐退化,到了18世纪,人民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全体会议。特权显贵成为全民大会的主体,人民日益不再关心市镇事务。“因此在18世纪,各城市的政府便到处蜕化为小寡头政治。”(87)摆脱这样的弊端的结果即是使地方权力越来越隶属于中央政府。

  巴黎的地位同样可以体现这一趋势。“首都之所以对帝国其他部分具有政治优势,既非由于……,而是由于政府的性质。”巴黎的自18世纪初规模就不断扩大。与各地不同的面貌特征逐渐消失不同,巴黎成为国家的原动力。(115)强大的汲取资源的能力使得巴黎的中心化于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化一起,成为政府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3.贵族的衰微化

  不同于英国和普鲁士,18世纪的法国贵族无论在国家管理乃至农村事务上,都丧失了其政治权力,已不再治理和领导居民,“然而他们却不仅保留而且还大大增加贵族成员个人所享有的金钱上的豁免权和利益;他们已经变成一个从属阶级,但同时仍旧上个享有特权的封闭阶级”(不是贵族而更像种姓),“他们的特权如此不可理解,如此令法国人厌恶”(240)。

  封闭的贵族阶级一方面在内部排除中产阶级(新兴的资产者)加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人民漠不关心。这也就使得贵族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后革命的靶子。

  4.非宗教倾向

  在此之前,人们攻击宗教时显示出的热忱总是产生于新宗教唤起的虔诚。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乃至民众之中普遍弥漫着非宗教乃至反宗教的倾向。事实上,就教会本身而言,当时的流弊相较于过去、其他国家,法国的教会宽容得多。(190-191)

  在托克维尔看来,“治反对精神由于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于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191)

  因为教会主张尊重传统,承认高于个人理性的权威,承认等级制作为社会基础,而这与启蒙运动弘扬的平等、理性格格不入。同时,由于宗教权力是所有政治权力中最直接面对私人的,因此首先从教会开刀。

  与此相反,在美国和英国,“尊重宗教是国家稳定与个人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195)

  失去了宗教的依附,使得革命中的人类精神失去了常态。

  5.知识分子

  “由于不存在自由制度,因而不再存在政治阶级,不再存在活跃的政治团体,不再存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政党,由于没有所有这些正规的力量,当公众舆论复活时,它的领导便单独落在哲学家手中”,从而普遍而抽象的理论代替具体事件的指导,使得一切法律体系都在攻击之下,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现实的不满完全对立。(241)

  “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史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感到惊奇。”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1.权力的边界

  在书中,托克维尔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权力观念,即“有限权力比无限权力更有效”。反自由主义者跟随着梅斯特尔抱怨自由主义不加鉴别地“对权威的憎恨”是现代最主要的、也是最可悲的特性之一。在施密特那里,自由主义作为现代反权力思潮的完美表述,只不过是“削弱国家的一套高明的方法”。法国大革命似乎印证了这样的批评。

  然而,在托克维尔看来,正是王权政府肆意扩张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从而带来了权力的危机。从洛克、休谟到康德,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权力自身,而是反对非法的、无限制和不负责任的权力。权力只有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得到更有效的行使,才能更有效的维护权威。

  2.自由与平等

  托克维尔发现了自由与平等的张力。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容易满足于个体的平等,究竟是在奴役下的人人平等还是个体自由下的人人平等,他们不甚关心。

  对于自由的阐述,则更为经典。“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为自由而生的民族,他们所憎恨的是依附性的恶果本身。”(207)

  因此,“我也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208)在他看来,真正的热爱自由应当“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

  3.文学与政治

  托克维尔将大革命的爆发于文学指导政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家们对于社会的起源、政府的本质和人类的原始权利的思考控制了舆论的导向,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伟大人民的政治教育交到了作家的手中,从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奇怪的是,“我们取自文学的习气,却几乎丧失了对文学的年深日久的爱。”(188)

  当然,对于文学与政治、公共生活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也需要多一种角度。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面前,一种如Martha Nussbaum 所提倡的“诗性正义”,更多的情感参与到公共生活的空间中,似乎也有裨益。因此,如何划定文学与政治的边界,思考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革命的悖论

  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难以忍受。(65)“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215)

  政治实践应当需要马基雅维利式的艺术,一方面,政治权力斗争的公开化会引来人民的不信任,从而带来革命的危机;另一方面,不注重个体权利,崇尚为伟大理想、为公益牺牲自我利益的革命式的教育,也孕育了革命的种子。

相关文章

居里夫人传第一章读后感300字五篇2023-06-18 19:59:09

昆虫记矿工的苦役读书笔记500字五篇2023-06-18 17:38:07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600字左右范文2023-06-03 10:29:20

最新防溺水教育观后感700字五篇2023-06-10 20:16:26

电影秘密访客观后感五篇最新2023-06-05 11:01:42

读傅雷家书有感五篇2023-06-04 01:52:1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大学读后感600字五篇2023-06-07 21:52:27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6-18 23:31:08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6-10 08: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