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
踏出阳关的风沙,走在往昔的丝绸古道,他久久凝视着黄昏中矗立的古塔,在旅程的伊始,漂泊的旅人来到了洞窟的门前。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显得更加的悲凉。”移步塔前,王圆篆的名字映入余先生的眼帘。他,是民族的罪人!
回望百年前的敦煌,穿着古布棉衣,目光呆滞的愚拙道士惊扰了门环上的浮尘。带着寻宝的眼神,他不禁大失所望——没有成箱的金银,没有成仙的密钥,有的只是暗淡的壁画与拙朴的雕像。于是,破坏开始了!惨白的石灰嘶吼着千年的哀怨,扭曲的雕塑嘲笑着罪人的无知。然后,掠夺开始了!一箱箱的经卷载上马车,扬起风沙;斯坦因贪婪的目光黏上了千年的瑰宝。
读到此处,我本应波涛汹涌的内心此时却异常平静,甚至多了几分嘲讽——本是民族瑰宝的文物宝库竟落入一穷矬道士之手。本将绽放异彩的绚丽文化竟埋没埋没黄沙。当一件件价值连城的文物惨遭蹂躏,一箱箱传世的珍宝流落他乡,这些就如同尖刀一般,一遍又一遍的凌迟着古老民族那浑厚又脆弱的灵魂。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无情流失时,泱泱中华,竟无一人能力挽狂澜。在那个文化的黑夜,清政府仍在苟且偷安的时候,西方探索者却不远万里来参拜敦煌文明的滥觞。正是如此,余先生才会呐喊“我好恨!”当愚昧的国民为了区区私利而出卖民族灵魂之时,鲁迅先生的话振聋发聩:“好的身体固然重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救中国人,要真正唤醒中国人就必须从精神入手。”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愚民亦是夹缝求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压迫之中苟延残喘。“仓禀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当国家积贫积弱,国民愚昧麻木,回望过去,纵使有千般的怨恨,也只能化作漠北的一捧黄沙,迎风散去……
幸而,中华民族虽蒙受了《道士塔》中那般的羞惭,却亦有着莫高窟的辉煌。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累。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在激扬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那燥热的脉搏。隋的昙花一现,唐的太平盛景,宋的细腻婉转,再到元的热血澎湃,明的悲壮挽歌。千年的生命,迸发在沉寂洞窟的胸膛,绵延在作者的笔下,缭绕在我的心间。千年文明,何其美哉,发轫于黄河的彼岸,通向渺远的未来,环绕她的是飘逸的彩带与慕艳的目光,千年文明,何其雄哉,横有千古,纵有八荒,中华文化,悠远弥长。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带领着世界的东方。千年文化,何其馨哉,沐雨千年历久弥新,播种下馥郁的蕙蘘,采摘河畔的香草,酿成文化的芳芳。
沐浴千年的凄风苦雨,见证了道士塔的屈辱,感叹莫高窟的辉煌,迎着满面的轻尘,捧着氤氲的茶香,我与他再次迎接文化的风沙。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2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4
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许多人前进的步伐。虽然我们的脚步可以因此停下,但是我们的心却不能为此停留,将自己禁锢在斗室之中。手捧一本《文化苦旅》,跟随余秋雨先生走遍大半个中国,也曾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但最令我触动的还是藏在这秀丽山河之下的文化故事。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再到如今公平公正的*社会,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为中华文明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文化苦旅”之所以谓之“苦”,大抵是因为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磨难吧。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这其中有一座塔的主人叫王圆箓,据历史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用一笔笔轻松的小买卖使敦煌流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当一车车货物被运往海外也许再也无法重归故土的时候,这位王道士正揣着怀里沉甸甸的银元,弯下身子,向来自远方的“布施者”依依惜别。
矗立在风雨中的天一阁,承载着范氏家族数百年的供奉与景仰,于中国近代经历了自己最大的劫难,盗贼和偷儿成了他最大的对手。一艘艘通往上海的小船带走的不仅仅是沉重的典籍,更是天一阁中的文化传承精神。
文化劫难的背后是社会的崩坏,群众的愚昧。但华夏的沃土上,总有一群人手执火把,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
宁古塔作为极寒极苦之地,从顺治年间开始成为清政府流放囚犯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因着莫须有的罪名被流放此处,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始终坚持着文人的气节。他们的到来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文化的生机。在这里,他们开始传播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教授当地人栽培养殖,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作者家乡尼姑庵里的女教师们也许曾经受过封建礼教的迫害,不得不在深夜坐上游船离开父亲母亲,但她们仍然选择去热爱这个世界。她们将火把传递到孩子的手上,用自己的青春点燃封建小镇文化的曙光。
正是这些人的坚持与执着,中华文化才得以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长的文化之一。反观当下,文化缺失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逐渐消失的古典乐器,无人问津的传统手工技艺,日益冷清的传统节日,那些曾经绚烂了中国历史的文化如今却只能落寞退场。这是何等的悲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一个缺失文化的民族不具备长期发展的潜能。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理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悉心呵护这一颗颗承载着中国历史的明珠。
2020年的冬夜寒冷漫长,2020年的夏日却仍然阳光明媚。在这个光芒万丈的日子,我们无法出门远游,但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徜徉在祖国山河之间,用自己小小的行动来守护中国文化!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6
“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境之外,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坨,驮载着扬鞭千里的英武气,驮载着远方的风土人情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对山西商人的描写,我更愿意将它用来形容能与之南北抗衡的安徽商人,即使出于私心,也是对他们的敬仰。
皖南地区人口众多,山多地少,山西一样,也是相似情况,他们都没有你争我夺,蝇营狗苟;都没有自甘潦倒,忍饥挨饿;都没有埋首终身聊以糊口,都没有破门入户,抢掠造反,他们都用自己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
要说商人首先中的都是一个字,信。
徽商”讲道义重诚信”的品格使他们获得了全国各地的信任,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从商路。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指出,山西商人坦然从商的人格素质,先生认为山西商人就是商人,没有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徽商人成功后,会让自己的后代应试为官,竭力打扮成“儒商”,重视科举,是他们的特征表现,或许这是徽商的一种不纯粹,但这种成功富甲一方后,仍然不忘教育,不忘文化,不忘知识,是徽商自我完善人性品格的另一种追求。
说起安徽最出名的,莫过于文房四宝和茶叶,他们响当当的名气与徽商遍布中国的脚印是分不开的。徽商人走遍各地后,留下的最有名的便是典当行,这其中历史悠悠,沐风浴雨的,更是徽商人余氏创办的“余氏典当”。在明清时期,李鸿章也在安徽境内建造了不少“李鸿章当铺”,我的家乡有幸保留下了当铺的建筑,成为当地有名的一条街。
既然是徽派建筑,最具代表的就是马头墙了,青瓦白墙,慢踏稀泥,那当掉的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人们将自己的信任交付到了徽商人的手中。道上的花岗岩不是清朝的,是政府专门设计来防古的,但却感觉不到那种车水马龙后留下深深车辙印记的历史感了,所幸我还见到了深深的印记,虽然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那口井边用绳索磨出的印记,见证了岁月的流逝。轻轻离近看着清澈得泛着绿的井水,不禁想到,作为产茶大省的安徽出来的徽商,无疑是喜爱品茶的,在工作闲余用井水泡一杯当地的新茶,虽比不上用上等的名茶泉水泡出来的味道,却有着一种独属于安徽的风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商人的生活无疑是走南闯北,少不了别离,少不了欢喜,更少不了梦中回响的风情民谣: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中装……”
相关文章
高中生必读名著读后感2023-06-05 08:20:32
管理学名著读后感2023-06-13 13:58:54
城南旧事高中生优秀读后感十三篇)2023-06-05 00:05:48
关于四大名著读后感作文1000字2023-06-11 22:44:50
高中生读伊索寓言的读后感1000字2023-06-10 20:09:08
学生读四大名著读后感2023-06-01 23:10:4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