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800字1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四书到手月余,仅仅是阅读了一遍《大学》,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断地修为自己,使自己成长,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识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物”就是要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名271教育的教师,尤其是271教育人中的首导,我们要处理好与学生、与其他导师、与家长的关系,要学会与人沟通,尤其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明事理”就是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像公立学校的老师一样用考试的分数来要求和衡量每一个孩子,我们要像赵校长说的那样“帮助松树成为更好的松树、帮助柳树成为更好的柳树”,而不是一概而论,轻易否定我们的孩子,打击我们的孩子。
“兴事业”就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抱负,而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生在世,总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一些事来充实自己、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作为一名271的教师,我们要像赵校长说的那样,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意识到我们是在为祖国培养未来,是在为中国伟大复兴事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人。我们的事业应该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一个孩子能更好地朝着他应该有的方向发展,为承接祖国未来的发展担当起责任。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比如我们要求学生穿校服,我们自己也要每天穿工装,如果我们自己给自己找借口,非要打破规矩,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即便使用老师的所谓的权威去压制学生,又有几个孩子会真心的信服我们呢?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大学读后感800字2
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
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而耗尽一生。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旨趣和主要条目,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大学》的开篇也是其为人做事的大道与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说明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博学的宗旨莫过于此。
就此意义上说,西方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培养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在亲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了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之重要。
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gan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种革新的姿态,它驱动人们去弃旧图新。
“在止于至善”即是说博学的目的还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无数先哲们的人生历程便印证了这一点。
人奋斗一生,是因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奋斗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了,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也教导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掌握事物之根本。
基于此,孔子所言,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而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大学》之道,丰富而精辟;《大学》之义,深远而高崇;《大学》之理,至善而使人信服。
《大学》不仅教给我们修身养性之道,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的方法途径;不仅从大处传授我们“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国必先齐其家”等个人建功立业之法,也从生活的细小点滴处要求我们要意念真诚。
读完《大学》,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做人上都受益良多。
放眼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复杂多极,而新军事变革不断涌现,所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至关重要,而这更是对我们军校学员的发展、成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我们要树立牢固的军人意识,既应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军人的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也要深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崇高的政治信念。
我知道,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军事技能尚为浅薄,还达不到新军事变革所提出的要求。
正因如此,我在以后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军事技,对于近期则是在学好各基础课的基础上多了解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专业知识方面的书刊杂志,学习和掌握热门计算机技术(如ps,c++等),同时不断积累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方式方法,积极地参加各类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并力求创新,以求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实战中获取新知和经验。
我相信,信念的帆已经张满,理想之舰即将启航,以顽强不懈的奋斗为动力,我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我坚信,我能!
大学读后感800字3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大学读后感800字4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大学读后感800字5
“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
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文章还在陆续的连载之中,我还没有读到故事的首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来结束这所谓的大学。暂且不去谈那些领导们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见异思迁,高歌的形骸放荡,马长有的拾阶而上,这哪里是大学教师的模样!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在这样的校园里,这样的潜规则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开头的杜小春很像现实中的我,所以读到她出现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成为杜小春那样的人。我可以与名利无缘,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贫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灯不灭,走过悠长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灿烂的黎明。
相关文章
红楼梦十四回读后感800字2023-06-07 10:17:57
诗经民劳读后感800字2023-06-03 15:48:42
中学生童年读后感800字2023-06-03 06:38:26
大学生小说读后感800字2023-06-15 00:53:39
大闹天宫观后感作文800字2023-06-15 14:59:08
三国演义精蚜后感500字2023-06-09 00:39:2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