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考网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500字(通用五篇)

时间:2023-06-19 03:50:09 文/阿林 读后感北考网www.beiweimall.com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500字1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所做的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她在不同的人物形象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就再也无法放下这部书,恨不得一口气读到底;读书时又哭又笑,却仍旧不想放下;然而在看到了结局之后,虽然伤心难免,仍是无法满足,渴望着再去看一遍又一遍。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感情,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和追求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荡气回肠。

  《穆斯林的葬礼》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此外,还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本书问世以来,不断重印,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家的印数已超过一百四十万册,二十余年畅销不衰。创造了严肃文学作品长久地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的奇迹,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本书的序中,冰心老师写到“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國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多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霍达老师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梁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而是采取了双线描写的方法,一支叙述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命运,另一支叙述第二代与第三代的命运。双线并进,最后融为一体。开始看书时会有一点不习惯,但是看到后面就会发现这种叙事方法的妙处:首先,这样避免了读者开始只看到梁家第一代梁亦清与第二代韩子奇等人的命运沉浮而产生疲劳感;另外,还使文章的叙述更加清晰,文中的前后关联更加明显。

  在这本书中,最美好的人物形象莫过于韩新月,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子,病魔缠身,身世不幸,她感情脆弱,身体病弱,但是她仍然坚强乐观,她不能投入到自己梦想的翻译事业中去,但她仍然关心老师的翻译进度;她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不是母亲所希望的,但为了不让爱自己的人担心,她把眼泪流在自己的心里;为了哥哥的婚礼,她不顾自己的病弱,帮忙跑前跑后,真心的为自己的哥哥开心……看书时,我一直在问:如此鲜活美丽的生命,为何要遭遇那么多的困苦?如此美丽,为什么要破坏她?那个时候,我感觉我就是韩新月,我感受她一切的痛,一切的伤,但是她的心中却没有一丝的怨,一丝的恨。这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人啊……在这里,我觉得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救赎,一次升华。

  然而,作者塑造的最丰满的人物形象却不是韩新月,而是梁君璧。在梁君璧嫁给韩子奇时,她的快乐我感受到了;当她看到自己的妹妹生下了自己丈夫的女儿时,她的愤怒、她的伤心我也感同身受;当她阻碍了自己儿子的自由恋爱时,我为了她的固执伤心难过;当她阻碍新月和楚雁潮的恋爱时,她的固执让我生气……梁君璧这个形象,让我笑过,哭过,生气过,难过过……有时候,我甚至希望我就站在她的面前,对着她大骂一通;有时候又想抱着她安慰她;有时候又对她充满了无力感,竟不知该怎么评价她……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都使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凤姐,让人觉得可爱又觉得可恨。作者真真的把这个人写活了。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形象各不相同:梁亦清的敬业,韩子奇的智勇,楚雁潮的痴情,梁冰玉的敢爱敢恨……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在一本书中,我看到了纯真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经历了中国社会五六十年间的动荡风云,看到了世人的挣扎、奉献、爱与恨。这是一部中國穆斯林的史诗!

  我希望,如果我在那个年代,如果我也是一个穆斯林,我会虔诚的对我所遇到的所有穆斯林微微躬身,右手抚胸,道一句:“按赛俩目而来坤”(求真主赐给您安宁)。然后他会回敬一礼,回我一句:“吾而来坤闷赛俩目”(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500字2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很遗憾没有真正认真拜读过,这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部映射普通大众生活的历史之剧;一部折射平凡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部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的真实画卷。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习俗做了全面、彻底的描绘。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面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为何在现实面前,你如此不堪一击?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500字3

  合上〈〈穆斯林的葬礼〉〉的最后一页,我被一种强烈的压抑和悲痛的情绪包围着,哽咽着喉,久久默然。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诉说着一个玉器世家命运的变迁,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因玉而兴衰,因玉而离合,沧海桑田的变迁,交织着世间人情的美丑,人性善恶的矛盾。梁亦清与韩子奇的师徒之情,梁君壁与梁冰玉的姐妹恩仇,韩子奇与梁氏姐妹的感情,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不已。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终随着一幕葬礼而归于沉寂,恩恩怨怨终随着一杯黄土而消散在风中。

  作家霍达的笔触是凝重深厚的,〈〈穆斯林的葬礼〉〉,单是读题目,就让我有种厚重的感觉。相比于生,还有什么比葬礼上的决别让人的心情沉痛?梁亦清的死,如黄河水咆哮汹涌的悲壮,如大斧雕塑的铿锵,如殷红的血喷勃出绽放如玫瑰的凄美。梁亦清,一个为玉而生、因玉而死的穆斯林,灵魂只在水磨机上而灵动,生命只因玉而绽放。郑和的宝船于扬帆时折断了,他的生命亦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淋漓悲壮,令人震憾。

  韩新月,一个如月光般纯静的女孩,雪莲般的纯洁,却成了父母感情纠葛的牺牲品。那么幽静,那么清澈,那么美丽的灵魂,却无情地滑落在命运的深渊。豆蔻年华之际,遭遇着病魔的摧残已经够残酷了,还无情地遭遇着亲人的扼杀和摧残。她与楚雁潮之间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她的死让人心痛不止。韩新月,一块无瑕的白玉,她的死,凄美得让人心碎,缠绵得让人泪水磅礴。她是那么地爱着她的老师,爱情是她生命中唯一灿烂的明灯,在生命终际,她盼望着天明,盼望着天明能见心爱的人一眼,但天亮了,她却永远地闭上了眼。一枝玉兰颓然从枝间掉落,让人心碎而惋痛。韩新月是不幸的,短暂的生命历经磨难,韩新月也是幸运的,在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里,一份如此深沉厚重的爱,几人能拥有?在葬礼上,看到楚雁潮为新月试坑,入坑,那片痴情,那翻深情,陈淑彦一句:新月,你活得值啊!或许诠释了新月的短暂的一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新月是幸运的,她带着心爱的人的爱离开,所有的后痛都留给了楚雁潮。多年以后,当新月的母亲在寻访女儿的墓地时,一个神情凄楚的中年男子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一曲《梁祝》,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月色缥缈,孤雁盘旋……令读者泪眼婆娑,柔肠百转。

  韩子奇,一个在玉的长河里起伏跌宕的生命,一生的辉煌与失意皆因玉,一生的爱恨情愁只因玉,玉是他生命的支柱,甚至高过于生命。我一直认为韩子奇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在梁亦清死后,他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重振奇珍斋而发扬广大,他放不下妻儿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园,他因对妻儿的歉疚而半生阴郁。韩子奇是善良的人,恰恰是他的善良伤害了妻子,伤害了儿女,伤害了真心相爱的人,也伤害了他自己。他的悲剧,更在于人性弱点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一代玉王陨落了,念着清真言,紧握着两支微弱的烛火,走向他的真主,愿他的灵魂在主那里得到宽恕与安宁。

  梁君璧(韩太太)亦是个悲剧人物,从父亲的死,到丈夫因玉而去国外,十年辛苦地等待,、、再见时却是最亲的丈夫与妹妹给了她最伤痛的一刀,于是那种纠葛与怨恨无形地加载在无故的新月身上。不能说韩太太是恶毒的人,只是人性的劣根性伤了别人,也伤了她自己,包括她最爱的儿子韩天星。她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女儿的死,丈夫的死,三次穆斯林的葬礼,漂洗着她的灵魂。虽然作者未提及她的死,但我想,当她走向她心中的真主之时,她的心灵一定也是清澈的。

  《穆斯林的葬礼》,让人流泪的不止是不可握及的命运,不止是生死相交的爱情,更多是是一种缺憾,一种人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与无奈,一种残缺的美让人为之的惋痛。

  圆满只是一种希冀,而残缺却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读罢《穆斯林的葬礼》,仰望星空,唏嘘感慨,而只愿一弯新月,在初秋的夜晚,在空中,依然清澈圣洁,让人性,让爱情。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500字4

  这本书我看了不到半个月吧,每天都会看一点,要么早上提前一个小时,或者中午午休微信阅读,还有晚上收拾好睡前阅读,半个月不到利用零碎时间看完。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很悲伤的小说,甚至有点矫情。但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很强的故事逻辑性,让我还是深深陷入到小说中,仿佛置身其中,深切地感受到小说各位人物的喜悦与悲伤。看到新月跟楚老师甜甜的爱情,我也觉得很幸福,甚至有点羡慕新月,羡慕她有那么好的老师,还有那么爱他的爸爸与哥哥,羡慕她有那么好的成绩和性格。记得新月去世的时候,陈淑彦说:“新月,你这辈子活得值啊。”  的确,新月的生命之光虽然只有19年的长度,但是她这19年获得了很多别人企盼不到的幸福与幸运。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有限的长度。“有的人20多岁就死了,只不过到70多岁才埋”这句话也在说明着,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是以长度来衡量的,并且它跟长短毫无关联。还有生命的人,应该珍惜好岁月,认真积极得过好每一天,赋予生命最大的意义,给社会与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个人,无非就是她/他思想的产物。我们可能会比较少去思考“活着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如果我们每天的日子都很平淡无奇,又并不无趣,那么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直至生命终结。但是当我们遇到人生中一些波折甚至灾难的时候,我们就免不了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命题,且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回答。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认真回答。我认为,即使不遇到灾难,多思考一下,也受益。  从韩子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事业的波澜起伏,这个事业是很典型的,因为它于他而言是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宝贵。人生无常,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人所能掌控得了的。韩子奇最初忍辱负重,给害死师傅的仇人做徒弟,默默学习成长了三年,结果重振“奇珍斋”,为师傅报仇,甚至一跃成为“玉王”,名利双收。但是后来,日本鬼子侵犯中国,国家有难,民间个人的生意环境也不免受挫,韩子奇为了保护他视为生命的古董宝玉不被战争毁灭,不惜抛妻弃子远赴英国。却没料到,他远在英国的那段岁月中,奇珍斋已经被毁灭了。而毁灭的元凶,又正是他以前的仇人。  所以说人生无常,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卷土重来是常有之事。不过韩子奇他这一辈子的确也干了不少大事。比起人生的平淡无奇,用尽全力去争取一下,为其增添几笔色彩,不是更有意义吗?  说到爱情,韩子奇说他跟冰玉之间是爱情,是单纯却又浓烈的爱情;而他跟君璧之间有深厚的感情,这个感情也割舍不得,但却不是爱情,他类似于亲情,是理所应当的感情。韩子奇和梁冰玉从英国回来之后,韩子奇却再也离不开家,离不开梁君璧了,当然他并不是离不开梁君璧这个人,而是梁君璧身上承载了很多的社会属性的东西,比方说世俗的`眼光,宗教信仰等等。他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离开了。所以梁冰玉选择了一个人离开。对于爱情,我还是更倾向于梁冰玉这样,敢爱敢恨,独立洒脱。而后韩子奇跟梁君璧在一起生活的这些年,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美好的感情存在,只不过是住在一个屋檐下分居不言的两个陌生人罢了。而这样过着余生,值得吗?深情,不痴情,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爱情态度。独立、自重才是过好自己这一生的基本要求。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关于“生命”“事业”“爱情”的思考。当然,韩新月是一个很完美的人设,还有楚雁潮也是。有人说作者创造这样的人设过于完美了,但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是小说嘛,没说非得跟生活一样。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高于生活的。我喜欢这两个角色,喜欢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付出,喜欢他们身上散发的自信与从容,喜欢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我喜欢并决心追求的,他们给我增添了动力,也促进了我对燕园、未名湖深深的向往。希望今年能去好好地逛一次,北大这个从未见过但仿佛已经见过好多回的地方。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500字5

  暑期期间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它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今昔对比的结构,让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并列出现、分别叙述。一条是“月”(从第三代韩新月说起),一条是“玉”(从第一代梁亦清说起),它们犹如两条河流相融交汇,把奇珍斋几代的盛衰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他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并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一个寻常的北京的清晨,离开多年的冰玉归来寻找“博雅”宅的故人,她伸手叩响大门上的铜环,也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往昔。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有把他的命、他的心、他的灵魂都放在玉上的艺人——梁亦清;有专注、认真、悟性很高、责任感强的学徒,后来成为一代玉王却又散尽一切的——韩子奇;有一对曾经相依为命,却被命运捉弄嫁给了那个叫“奇哥哥”、让她们特别有依靠感的同一个男人,想见却不能见的亲姐妹——梁君璧、梁冰玉;有两个同父、母亲是亲姐妹的兄妹:一个情感浓烈笃厚却特别内敛,一个冰雪聪明却不幸早逝的——韩天星、韩新月。故事就是以这一家三代人的变迁、悲欢离合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无奈。

  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静谧庄严而又伟大的玉的世界,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新月、天星,以及蒲寿昌、亨特先生等所有人都围绕着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这条玉的长河是他们活动的背景,是他们的来处,又是他们的去处,是他们的生活,又是他们的生命。在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人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行为方式不同,都上演了各自的生活,都展现了他们的个性,都是其命运的创造者。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个人都无法同历史抗衡。

  如果不是战争,韩子奇和梁冰玉就不会离乡背井来到英国;如果不是战争让国内的亲人音讯全无,却在一个暗黑的圣诞节收到蒲寿昌冒充的“家信”告诉他:奇珍斋倒闭,君璧和天星已经离家,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让他万念俱灰,那就不会有悲剧地和冰玉的结合以及后来的新月的悲剧;如果不是战争,真诚热情地爱着冰玉的奥利佛,就不会在轰炸伦敦的中死去。

  本是幸福的家,却因战争东西两隔,跨越了近半个地球。北平,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中沦陷了;伦敦,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几乎变成了废墟,在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下,韩子奇玉梁冰玉恋爱了,这是抚平伤痛的安慰,然而这又是不尽人伦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经令我深思、究竟谁是对的?

  在战争时,他们渴望和平,渴望与亲人见面;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梦想成真了,散在天涯的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日子却没法过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对还是错?时代带来的战争使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在一起,时代带来的差异使姐姐仍是一个旧时代的家庭主妇,而妹妹已然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是历史长河进程中必经的痛苦,它让我想到了朱自清,在洋务派的学堂里受新式教育,却和封建遗老的父亲一生都没能达成和解,从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最亲的人之间隔着最遥远的距离;让我想起了萧红,深受到五四运动追求独立新思潮影响的她,一次出走一生出走,31岁客死他乡,留下生命中最温暖的《呼兰河传》。这不正是现实版的“冰玉”吗?

  透过这本书,细细思考:每个人的命运如涓流入海最终会汇成人类的历史长河,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又是那么无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做任何停留、改变。在晶莹的“玉河”中,在动荡的社会巨变中,谁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起自己生命的浪花。

  趟过这条晶莹的玉河,我分明看见,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个人的不幸。

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左右2023-06-15 15:16:12

寂静的春天初一读后感2023-06-10 22:02:17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2023-06-18 05:38:04

女生贾梅读后感400字(通用10篇)2023-06-14 02:38:14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读后感2023-06-16 15:33:45

活着优秀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3 12:09:37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