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读后感1
初读《梅雨之夕》是因为老师的推荐,而当我看到标题时,便被这简单的四个字所惊艳。“梅雨之夕”用四个字不仅仅将故事发生的天气、背景等交代得如此有意境,而且渲染了一种朦胧的氛围,很是吸引人们去阅读。
“梅雨又棕棕地降下了”只此开头的一句,我的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副画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路边整齐的排列着复古的西式建筑。因为下雨,人们要么躲在路边商铺的屋檐下避雨,要么急忙乘上一辆电车,街道上连人力车夫都看不到,只有主人公一人撑着伞,慢慢地走着,享受雨中的安宁。作者施蛰存用一种柔美清新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雨中的故事。同样,此篇文章打破以往根据“背景—开头—高潮—结局”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的常规,而是在叙事的同时插入大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让人眼前一亮,能够更好的代入角色。
本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疑问句,用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达他虽爱但又爱得卑微、无可奈何的心理。在阅读时,我就好像进入了作者的世界随着他漫步在上海的大道上。他幻想美丽的女子是他的初恋情人又或者路边的某个女子像是他的妻子。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一切想象和潜意识作祟的内容全部消失不见,仿佛只是做了一个美好的梦。
在本篇文章中,值得回味的便是主人公的情感。有句俗语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章中的主人公便是这样。当他看到从电车上走下来的漂亮女士时,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并护送她回家,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其实,我们都会做这样美好的梦,也会欣赏颜值高的人,这是人之常情,而文学作品就是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文章中的主人公作为一名已婚人士这样的做法实在有失妥当,不仅忘记家中等待的妻子,还由于太过投入而产生了诸多幻想,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拉回,呈现出一种压制纠结的心情。用这样夸张的手法,很好的激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相对于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我更喜欢作者细腻的笔触,缓缓地表达出古典的柔美,清丽脱俗,完美避开了一些低俗的字词,让人赏心悦目。并且这次阅读体验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写文章并不一定要遵循原有的方式,可以开辟新的写作方式,对我有很大的启迪。
《梅雨之夕》读后感2
看完此文,我想,作家施蛰存先生定是将自己的浪漫文人主义情怀全部给予了主人公——一个民国年代大上海的小职员身上。施蛰存先生自己的姓名中有一个“蛰”字,让人很容易想到“惊蛰”后油又酥的春雨。他定是喜好诗情画意的大自然的,故能品味出雨水洒落人世的美感的,可能正是这样,他让他的这位主人公也义无反顾的爱上了雨,爱上了在雨中漫步的感觉。而主人公的内心丰富而多样的情绪和脑袋里辗转回旋的的思绪,一点也不比好莱坞老片《雨中情》的歌舞来的逊色。
你可以说主人公是个猥琐的、善于意淫的、紧缚手脚的胆怯的小男人,在看见心仪的女子之后满怀跃跃欲试的激情随后又不时跌撞于道德和伦理的篱笆之间,因为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大段大段看似毫无意义的心理描述中直白的表现出了这一点。
但同样的,从作者的描述来看,主人公也是一个善感、多情的、有理的男人。他估计念过不少书(后面有提到他喜欢浮世绘画风的一位日本画家),身上自然而然表现出的,是一种绅士一样的温雅、儒士一样的平和的态度,以及小资产阶级特有的追求精神享受、内心自足的“我思故我在”的性格。在上海这个从来就是快节奏的现实的充满利益关系的大都市中,他的与众不同立刻显露无疑。
可显然的,他无所谓。他不顾忌同事异样的眼光,也不像大众一样急于在暴雨中赶路。在完全可以坐个黄包车或是电车免受淫雨之苦的时候,他觉得,既然寓所离得近,不如在雨日也步行回家。在别人在桥上步履匆匆的时候,他只是悠悠的发出一声感慨,反正淋湿是早晚的事,何不偷得着浮生半日闲,细细品味这晶莹通透的雨和这繁忙的'雨中世界呢?作者赋予主人公的这般淡然潇洒的性情,颇有一种“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出世之味。
好吧,你一个人走着,体味着,感慨着也就算了。可偏偏这时候,作家拓展了一下思路,发挥了一下戏剧的张力,于是,一辆电车兀自出现了,出现也就出现了,偏偏又走下来一位文秀的气质型美女。
完了,作为读者的我心领神会。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美女都是文人的缪斯,而不仅貌美又气质端庄娴雅的美女对于文人更是致命的诱惑啊。果不其然,任主人公怎么淡然怎么潇洒自如,他本来就多情善感的精神防线也一下子被击溃了,这简直是一见钟情。
紧接着,作者开始了他大篇幅的心理的描写(作者绝对是个弗洛伊德迷),主人公在见到姑娘的第一眼即迷上了她,情不自禁的尾随着没有任何雨具的她来到一屋檐下避雨(窘迫的是自己是有柄大伞的人)。他脑子里“自己已有家室”这个念想转瞬即逝——给姑娘被雨打湿后绸缎衣裳贴于身上而显露出来的柔美线条带来的视觉冲击给冲的一干二净。但他毕竟是绅士的,是有理的,在“超我”的监理下,他终究不敢让“本我”冲破“自我”,将这场“奇遇”般的邂逅进行到底。
而他又不愿意放弃,他就那样兀自站着,站在姑娘的旁边,怀着满心的激情和满脑子的纠结思绪,他其实也知道自己这样很怪:他有伞,明明是可以一走了之的,而且这片屋檐下就他们两个人,孤男寡女本来气氛就容易格外别扭。他也能感觉到姑娘迟疑的打量,他在心里不断不断的寻思着对方的心里所想,他明明知道自己这样会被误认为无耻的流氓或脑残的花痴之类,他还是犹豫不决(看到这里,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心里极为不爽快,我说施大爷你到底给人个痛快啊)。
现实太残酷了,生命太渺小了,生活太乏味了,作者是想表达这一点吗?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余,这美丽的姑娘,这美好的雨中的邂逅,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主人公明明是个男人,不为当时纷乱的国事而烦忧,不为自己的前程而忧虑,反而有这般闲情逸致在这个混战世界里的大都市,小屋檐下,寻思着一个唐突而不失礼节的开场白,他究竟是怎么一个忧愁的矛盾的男人呢?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先生的那首《雨巷》。独自撑着油纸伞,走在一个寂静而悠长的雨巷,幻想对面走来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一位和我一样孤寂、一样忧伤,带着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颜色,吐气纳兰,神秘美丽而如梦似幻的姑娘……
作者也在此时将对读者和主人公的折磨一刀结束。“电车或人力车估计很难等到了。我有这把大伞,不介意的话,我送小姐一程,何如?”主人公竭力克制内心的澎湃情感,带着一丝冲破理智和一切道德拘束的快乐,向姑娘发出了友好的颤抖的邀请。而姑娘见雨没有停止的迹象,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好像一直便在等着这一切的发生一样。主人公的心里更加欢欣雀跃。于是,两人并肩走了段短暂又漫长,沉默又激情的路。
一路上,作者的道德和良心又在不断提醒他,将伞压低、再压低一点吧,不要让任何认识我们其中一人的人看见我们吧,他甚至产生了幻觉,好像妻子正在路边的店里看着他。他的心里小鹿乱撞,婚后第一次,和这样一位美丽俏佳人走在一起,还挨着这么近,仿佛能闻见她鬓发间散发出的阵阵幽香,这幽香又让他浮想联翩,仿佛姑娘也幻化成他初恋的对象,现在长大了,出落更加动人了……他又试探的问了姑娘的姓氏,姑娘便似是而非的回答着他。他敏感的神经,已经在看见姑娘的那一刻瓦解,而现在,更是被碾碎成了粉末——他已痴狂。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暗恋的时候渴望永远和那个她在一起,哪怕什么也不做,就这样静静地走在她身边,任何菲薄的念头都是亵渎,只希望路不要有尽头……而路终将走完,雨总会停,梦总会醒。突然,姑娘说“先生,雨停了”,主人公一意孤行想再送一段,姑娘不让、道谢后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主人公一个人,犹如美梦被惊醒般,不甘的呆立许久方缓过神来。
一场灵魂与美的暗战,就这样结束了。她不是白娘子,你也不是许仙。人总是要回归现实的,而现实,就是回家后看见家里的妻,大堂的灯光打在她焦急的脸上,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已凉,你一边说着善意的谎言:“对不起,与同事吃了些点心”,一边少食几口便去洗洗睡了,一边还希望梦中,能再续这场“发乎情、止乎礼”的故事。
现实,往往就是这般,遇见美好,然后失去。最后怅然和忧伤,以一个寂寞的姿势轮回着。人们常说:女人心,海底针,而男人的心,又能浅上几何?
《梅雨之夕》读后感3
今天读了施蛰存先生的《梅雨之夕》。施先生是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以心理描写见长。这部小说便是以大幅的心理描写展开。寥寥的几句对话成了小说中的另类。
这部小说写“我”在一个梅雨的傍晚,送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回家的故事。在雨中我浮想联翩。先是想到了这个姑娘是自己的初恋。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可是最后发现不是。接着发现坐在路边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可是回家后发现不是。没有曲折的爱情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个人的想象罢了。
小说看起来有些随意但是却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浮想联翩?谁不曾想过这样的邂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人觉得如同身临其境。
梅雨之夕,这样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场景。雨中的等待与彷徨。让人不自觉地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可是小说中的女子偏偏没有带伞。因此才有了“我”送她回家的机会。雨中赶路,或许姑娘没有任何想法,但是“我”却浮想联翩。这样的浪漫或许只存在于我的心中。人家姑娘只想早点回家。也许姑娘也是浮想联翩。作者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一切都像一场梦一般。或许这就是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整篇小说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现实?是梦幻?真的有种“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感觉。到底只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没有发生令人缠绵的故事。过去了,姑娘也就成了自己生命中的过客。然而多少刻骨铭心的爱情最终的结果也不过如此罢了。由爱到恨,再到形同陌路。期间的高兴,欢乐,痛苦在若干年后再回忆也不过而而。看似荒诞,却又真实。
读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或许它勾起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回忆。或许它在不经意间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过往。这便是文字的力量。静心阅读,能带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别样的人生经历。
在这样的午后,夕阳西下,家里一片宁静,许久未曾认真阅读的我。不经意地翻开一本旧书。读了这篇小说,它带我走进了上海的梅雨之夕,带我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喜欢阅读,便是喜欢这种感觉。在自己疲惫不堪,空虚寂寞的时候。一段阅读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喜欢阅读之后产生的些许灵感。当看到它变成自己脑海中源源不断的想法的时候。自己觉得这才算不负时光。
《梅雨之夕》读后感4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它记叙了一个梅雨天的薄暮时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并且伴送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过程中的一段心灵历程。
初读这篇文章,首先的感觉是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舒展,格调也很清新。就像养育施蛰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畅和秀美来得那么温婉,已经到了“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江南是鸳鸯蝴蝶,就如同梅雨季节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我们雾里看花,却总也撩不开那层神秘的纱,害得心里痒痒。那凄迷的烟雨长廊,那愁怅的水乡小镇,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让我们不禁放轻了自己的脚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这梦一样的美丽,这样的美丽有着如此多人工的痕迹,但却与江南的山水这般浑然一体,这里的美丽有着那么多脆弱的理由,但却在人们的呵护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诱人。那位满腹浪漫情怀无处释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滑出“壳”,送素不相识的少女回家,浮想联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梦一样恍惚迷离,然后回到现实,继续着既定的人生。人生总是被既定,是偶然,还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现实所困?心总是在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中流离。脚把心带到远方,心又把脚带回故园。人这一生走来走去,其实只绕着这一颗心。
其实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曾十分讨厌这位男子,就一个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负责任。不过,当我读完全文之后,静静地想象,在那样一个梅雨暮色的天气,那样一个凄迷灰暗的色调,突然出现了那样一个温雅美丽的少女,那么一个精致易碎的梦境。又有几个人能够拒绝这种美丽?
也许,这就是江南。
众所周知,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同这个三十年代初兴起的流派的其他作家一样,他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深。我初略的查找了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种学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即本能论、人格结构论和心理解剖学说。本体能认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与反发泄;一切用于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体结构论是关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转移的理论。这一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梅雨之夕》中那位男子的意识和心理。我们会很清晰的发现,作品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识,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当男子看到从电车里面走下来的少女时,作者的文笔触及了男子的潜意识。男子把这位少女当作“美的对象”,主人公的这一心理活动并不排除“本能”的暗中促动,亲近是无意识的,是在潜意识的推动下产生的;而在欣赏少女时;男子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翘首以待的妻子,还寻找晚回家的借口,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则又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处的“自我”与“本我”的交涉:“我”要发泄本能,“本我”要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则既对“本我”进行规范和抑制,又掩饰“本我”的越轨冲动。但最终雨还是停了,这场故事也就该结束了。
不过仅仅凭此就说施蛰存完全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不对的,看到一篇施蛰存的报道,当记者问到《梅雨之夕》时,施蛰存说自己也把中国传统的儒家规范融入了文章,那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人的性爱要求是要受到道德观念的制约的。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这篇小说既较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又不违背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意识流的完美运用。这篇文章几乎完全是这名年轻男子的意识流的描写。施蛰存大量的运用了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方法,实现了时空大幅度的跳跃。从下意识接近少女,用雨伞为她遮雨,送她回家,途中怕被熟人看见,以及误认为是失散多年的女友,甚至是由于自责仿佛看见妻子嫉妒的眼光,最后为雨停而感到惋惜,回到家向妻子隐瞒了这次偶遇。把回忆与印象、想象与幻觉、梦想与现实,全部糅合在一起。施蛰存正是通过这种近乎是紊乱的思绪,表现了一种孤独感,以及强烈的精神压力。
正是这些细腻温柔的描写,加上心理学、意识流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变得轻盈而丰富,成为一篇令读者称道的佳作。
《梅雨之夕》读后感5
初读《梅雨之夕》这篇文章,第一感觉就是清新,细腻,作者叙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十分简单,但却能用优美的文字将人物内心刻画的极其传神,直达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质量与艺术性,颇有四两拨千斤得到技巧。
文章初始,作者并不急于切入主题,而是以梅雨将自己的思绪慢慢飘散开,作者也并无特别的怨恨喜怒情绪,只是如普通人一样的平常心态走在路上,思绪随着眼前的景物而不断跳跃,毫无目的,随心所欲,甚至有些乏味,就在读者就要睡着的时候,作者才笔锋一转,将以后的墨水全部集中于一个偶遇的女子身上,男人注意女人并不一定那女子要有倾城倾国之貌,但却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作者所遇女子并不一定漂亮,但却有自己独到之美,于是作者开始将自己的集中于她的身上,留意其容貌,表情,乃至一举一动,犹如欣赏一件艺术品,努力发现其身美的所在,一直有了进一步接近的冲动,何况手中的伞是个极佳借口工具,但理智制止了他的行为,于是一段精彩的内心矛盾就此展开。
内心矛盾的刻画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作者想与女子交流却又怕唐突佳人,想借伞帮忙又怕引起误会,想问清女子身份却又欲言又止。另外一点,作者是以第一人称来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而对于女子内心却丝毫未提,我们也一直不知道女子对作者是何种态度。在其中作者甚至作者甚至于用自己对女子内心的猜想也不对女子的内心进行直接的描写,这无疑大大延伸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而最后,作者也未点明女子的真实身份,不知她是不是自己的初恋情人,那份对初恋感情的惆怅与依恋无疑会打动很多人,我们也不知道女子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这更加深了我们对那女子的朦胧感,再造就文章美的同时也造就了女子美。有些东西是不可说破的,正所谓雾里看花才是最美的,人与人之间的邂逅犹如一杯美酒,而其中的朦胧感正是醇厚与悠扬的酒香,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味,而当我们想入纷纷,恍若隔世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被这杯美酒灌醉之时!
相关文章
语言论读后感2023-06-12 08:34:48
看见的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2023-06-13 14:32:32
读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2023-06-17 21:58:10
红楼梦读后感2023-06-18 16:21:39
绿野仙踪-初中读后感800字2023-06-18 12:32:14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2023-06-06 00:02: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