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读后感600字1
《五味》中,只听得汪老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我惊讶于他的博学,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或者说,他的脑子里有无数的线。线头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关于美食,奇闻趣事,古今中外,出来很多严肃的论证。
在对待食物历史的考证上,汪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摸样,严肃的很。一转身,你又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这一段让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为我也不喜欢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虫味。一个可爱的逞强的老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也惊讶于他的阅历,四方食事,娓娓道来,他吃过这么多菜!他真敢尝!
汪老的故乡在江苏高邮,讲起故乡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他有多爱家乡啊。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都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笔下。《故乡的野菜》中细说了荠菜、蒌蒿、马齿苋、莼菜,还提及了一个故乡在明朝时的散曲作家王磐,重点介绍了王西楼的《野菜谱》,有图有配诗,多写人民疾苦。“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江荠”,“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说,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的确,汪老告诉我们他的家乡有一位用野菜记录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动带给了读者,也把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爱带给了读者。靠近民间的作品,总有人间烟火的味道,说尽世间人情冷暖,说尽百姓疾苦。
汪老年轻的时候在西南联大读书,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会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里描写饭馆“映春时”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说人物的味道。“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
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计起来,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几十里。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现在到哪里去看这样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话,我还真想见识见识,绝对的俗世奇人呐!
回忆了故乡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说,食物和文化一样,要多尝一尝。由《五味》这本书的开篇《葵·薤》为证: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
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汪老把对食物的态度延伸到对人生的态度对文艺创作的态度上。他也讲过这样的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家,我觉得他的思想要比现在很多的人先进的多。
《五味》读后感600字2
读了好几本关于写美食方面的书,觉得写得好的有梁实秋、汪曾祺、邓云乡、唐鲁孙,看完让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跃然纸上。不过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单从食品档次上说,唐鲁孙当列第一,毕竟是贵族出身,吃的好东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头,食品的历史流传变化、做法等等说得头头是道。
梁实秋位居中档,他的文章文人气质多,精炼而又幽默,让人回味的时候不禁莞尔,自成一家风格。
汪曾祺和邓云乡乡土气息较厚,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关,汪曾祺少年在家乡高邮,青年求学云南,一个穷学生自然没有多少机会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乡菜,尤其是第一次吃过的食物,多年后仍恋恋难忘,显得富于生活趣味;邓云乡成长与北京,与街头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缘,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样的.食物,在别的人眼里感觉一般,在他那里却是无上美味。
上面四个人在北京待得时间都不少,他们的文章中关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看到当年的风物,感慨历史沧桑变化,有京派传统。
还有一个写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过我读过之后,对他写的食物并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觉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韵味,好比一杯绿茶,淡淡涩涩。他的文章重点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气质最浓……
汪曾祺的文章我都喜欢,转贴一篇别人的评论吧。亦雅亦俗汪曾祺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
《五味》读后感600字3
《五味》中,只听得汪老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我惊讶于他的博学,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或者说,他的脑子里有无数的线。线头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关于美食,奇闻趣事,古今中外,出来很多严肃的论证。
在对待食物历史的考证上,汪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摸样,严肃的很。一转身,你又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这一段让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为我也不喜欢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虫味。一个可爱的逞强的老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也惊讶于他的阅历,四方食事,娓娓道来,他吃过这么多菜!他真敢尝!汪老的故乡在江苏高邮,讲起故乡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他有多爱家乡啊。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都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笔下。
《故乡的野菜》中细说了荠菜、蒌蒿、马齿苋、莼菜,还提及了一个故乡在明朝时的散曲作家王磐,重点介绍了王西楼的《野菜谱》,有图有配诗,多写人民疾苦。“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江荠”,“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说,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
的确,汪老告诉我们他的家乡有一位用野菜记录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动带给了读者,也把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爱带给了读者。靠近民间的作品,总有人间烟火的味道,说尽世间人情冷暖,说尽百姓疾苦。汪老年轻的时候在西南联大读书,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会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里描写饭馆“映春时”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说人物的味道。“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
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计起来,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几十里。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现在到哪里去看这样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话,我还真想见识见识,绝对的俗世奇人呐!回忆了故乡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说,食物和文化一样,要多尝一尝。
由《五味》这本书的开篇《葵·薤》为证: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第一, 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第二,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汪老把对食物的态度延伸到对人生的态度对文艺创作的态度上。他也讲过这样的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家,我觉得他的思想要比现在很多的人先进的多。
《五味》读后感600字4
文人自古是好一口美食的,其实好吃的人很多,但要言之凿凿写出来并流传下去,估计也只能文人能做的到,像嚷嚷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对一块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食之唇齿留香的东坡肉,也不得不来一句,真香!
袁枚的《随园食单》倒是不错,但看起来更像本精致的菜谱,也因为文体原因,一直读不下去。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汪老的五味,合自己的口味。
汪老本人,年轻时候可以说是浪,“学习不用功,喜欢到处逛,泡茶馆,可不爱上课。他是个夜猫子,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不是我说的,他本人也没自我承认,百度百科如实记录,估计汪老看了也会哭笑不得。
美食其实都是化学反应,印象最深是起锅前加陈醋和白酒可以提香,正是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高中化学有学以及肉类和糖在高温下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对理科生来说,锅碗瓢盆就是烧杯量筒。
但汪老不会这么考究,他反而像是一名旅游美食博主,味蕾随着脚步的挪动,尝遍了酸甜苦辣咸,也正是书名的由来。我向来觉得,旅行和美食是分不开的,在交通便捷以及美食流水线生产的现在,很多美食还是和当地文化一样,牢牢地锁在城市名里,就像一句老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可以吃了。
北京的朋友来西安逛,带她去商场吃,好嘛,钟楼小寨里的饭店看起来像极了那边的西单王府井新天地,没差,不是火锅就是一些装修华丽味道胜在统一的店,不少还是全国开分店,在我看来,美则美矣,少了一些灵魂,我还是更喜欢拉着对方找个老街,路边寻个小馆子扎进去,叫来老板问下店里哪些是特色,出来的味道准没差。读后感·加了几个西安的老饕群,讨论起美食来,关于掰馍的手法都能扯出一篇文章了,繁琐中透露出一丝对美食的执着和骄傲。
所以说想找到真正的美食,还是按照汪老的方法,走出去吃,美食永远是和地名挂钩的。像梅州的腌面和三及第汤,梅州是梅菜扣肉发源地,但其他的美食没传出去,那时候腌面只有早上有,几个大汉为了这碗面,床也不赖了,组团去大快朵颐,面是扁的生面,像重庆小面,油是猪油加蒜蓉炒香,拌起来趁热吃,香!再加碗热腾腾的三及第汤,汤料是猪内脏,上面撒了一把枸杞叶。
高碳水和高油脂,便是世间所有快乐的源泉。有时候在思考,为什么喜欢美食,喜欢去研究,去探索,汪老给出了他的答案:“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美食)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五味》读后感600字5
人间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在这个五一假期,我跟随汪曾祺爷爷的笔尖,“尝”遍天下美食,“品”遍人间美味。
《五味》这本书讲遍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杨花儿萝卜、端午鸭蛋、金钱片腿、焖葱呛虾……有的是各地名菜,如臭鳜鱼;有的是民间美食,如豆腐脑儿;有的是街头小吃,如豆汁儿、锅盔……看着《五味》,一道道美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仿佛我已尝到嘴里一般,让人哈喇子直流。
汪曾祺爷爷曾写到“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那么,谈谈何妨?”看到这段话,我倒乐了,这的确是一种生活态度。寒假期间,我看了央视主持人康辉老师写的一本《平均分》,里面有一个片段我记忆犹新:康辉老师听说有一家卤肉特别好吃,于是花了好几十块钱坐出租车去买了一二十块钱的卤肉。初读之时,我很是不解,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打车钱和买卤肉钱不成比例呀!在读了《五味》后,我再一想,或许这也是康辉老师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心态吧。
有话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呢,诗就作文https://Www.ZuoWEn8.Com/算了,我只想带着美食去远方。宋代词人苏东坡在当官的时候,经常自制美食。比如红烧肉烧糊了,撒些葱花——焖,出锅,哎呀,真香!又如中药太苦了,和糖、面粉、黑芝麻一煎——东坡药饼出炉了,Yum!
更是为了美食,我也曾奋不顾身,乐过也苦过。小区楼下有卖鸡蛋灌饼,又嫩又香,一层秘制酱加一层辣子油,再夹上火腿,鸡柳和生菜,香!为了不用排长队就能买到鸡蛋灌饼,我时常早上六点左右就赶紧起床,早早去买上一个鸡蛋灌饼,找个背风之处,先闻足了香气,再大口大口咬下去,味道美极了!还记得有一年暑假,小区门口一奶茶店开业,冰激凌特价一个仅需两元,我和朋友迫不及待地去排队买,有牛奶味和抹茶味两种冰激凌特价,我先是买了个牛奶味的,看着朋友正享受着他的抹茶味,我急忙狼吞虎咽吃完牛奶味,又赶紧把两种口味各买了一份,仍旧是狼吞虎咽地吃完,贪吃的结果——拉肚子拉了两天。
回想起一件件关于“吃”的往事,再看《五味》,原来书中的种种美食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生活的一种追求。
相关文章
四大名著读书读后感三篇2023-06-14 18:22:37
初中西游记读后感700字五篇2023-06-05 07:32:39
初二西游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6-15 15:39:43
初一西游记读后感600字五篇2023-06-18 12:40:13
五一劳动节心得感想五篇2023-06-13 10:47:07
安徒生童话的读后感800字四篇2023-06-06 09:48:18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6-19 01:35: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6-06 00:25:58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6-15 00: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