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大家好,从现在开始,我们踏上了神秘而又浪漫的玛域之旅。玛域中的“玛”是指黄河源头,玛域,就是指黄河源头的广大地区。果洛,在玛域的中心地带,这是一片神奇瑰丽的土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可以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还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草原帐篷食品。所以说,看雪山,你要到果洛来,因为果洛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丰富的、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山——阿尼玛卿雪山。看草原,你要到果洛来,在果洛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草原面积占了80%,这里有美丽的草原“梅多堂”,翻译成汉语,就是鲜花滩。看河水,你要到果洛来,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在玛多县遥远的孔雀河边,你可以找到万里黄河是怎样由雪山上的一滴雪水融化而成的。看森林,你要到果洛来,在班玛县的玛柯河林场里,你可以看到遮天敝日的原始森林。在这些大片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大黄、贝母、冬虫夏草、秦艽、龙胆、当归等名贵药材,奔跑着麋鹿、雪豹、猞猁、雪鸡、岩羊等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如果你要感受神秘而又丰富的藏族文化,也要到果洛来,果洛有草原上热情洋溢的“拉伊”和锅庄舞,还有中国最长的民间史诗—《格萨尔》,在这里,流传着无数英雄格萨尔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果洛,用我们的眼睛,更用我们的心灵,来感受果洛草原的神奇魅力吧。
果洛概况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毗连,南面和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自治区首府大武镇,共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马、久治六个县,现有人口16万,其中藏族占88%。
历史沿革
据汉、藏两种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的河谷台地,就有人类生息蕃衍。公元四世纪末叶,也就是唐末年代,甘青地区的羌人,多次迁移并与其他各族互相融合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关于羌人的分布,据史书《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演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这是一个历史名称,就是指黄河在积石山南北上下的第一大河玛曲。而“至于河首”,则比较明确地说明了羌人的分布情况,这些羌人就是在黄河上游一带活动。当然,当时的“羌人”,还可能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但是其中有很多人,无疑就是今天果洛藏族的先民。
到南北朝时期,羌人中的白兰羌、党项羌等名称屡见于史册,他们活动的中心地带,就在于今天的果洛草原和与之相邻的四川阿坝、甘孜和甘肃甘南等地。
宋代欧阳修撰写的《新唐书》中的《党项传》,就对党项羌人作了较为全面的记叙,书中描写的党项羌人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与今天的果洛藏族人极为相似。
公元七世纪初,西藏的吐蕃王朝兴起,尤其是松赞干布即位后,定都拉萨,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派兵进攻今天的果洛草原,“进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屯于松州西境……”在强大的吐蕃军队面前,除了一部分党项人逃亡到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外,其余的人都被吐蕃所吞并。此后,吐蕃人与留居在这里的原羌人党项、白兰同化,又世代居住在果洛草原上。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整个青藏高原的藏族地区,归属于“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政府设在四川境内的一级地方组织,统管藏区的一切事物,全称叫“吐蕃等陆宣慰使都元帅府”。
明清之交,青海和硕特蒙古部首领固始汗征服康藏,把今天的青海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一带的大片领地都划分给了他的七个儿子,至此,蒙古人开始进入果洛。至今,在果洛的久治、班玛等县,还有以蒙古语命名的村寨,如“索乎日麻”等,有些藏语中也夹杂着蒙古语的借词。而这些来到果洛的蒙古人,因受藏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被藏族人同化了。
到了明末,果洛草原上已形成三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别叫班玛本、旺钦本、阿什羌本,俗称三果洛。
关于“三果洛”的称谓,史书上也有明确记载,《安多政教史》中写道:中央王朝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推行土司制度,果洛草原的“果洛克松”均受此封号,“果洛克松”就是三果洛的意思。
清朝的时候,三果洛的势力逐渐壮大,果洛草原名义上属于蒙古族固始汗的子孙管辖,实际上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的管辖,在这片广大的区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到了清朝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公元1721年,当时驻守藏区的一位王爷,叫额附阿宝,这位阿宝王爷的商队和兵站常常受到“果洛克松”的侵扰。这些无拘无束、自由惯了的藏族人时不时地抢一些王爷的商队货物,到兵站杀死官兵后掠夺q支,把这位王爷气得够呛,就上书清政府,请求派兵剿灭“果洛克松”。于是,当时的川陕总督年羹尧,便派遣四川提督岳中琪前来征战。
双方在今天的阿坝、松潘等地交战,谁也攻克不下谁。拉锯战打了几年,难分胜负。最后,岳中琪也奈何不了土生土长的果洛藏族人,就提请招降。后来,清政府就把上中下三果洛的头人均封与千户、百户的称号,“三果洛”正式纳入清庭的管辖范围。
在民国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吴景敖的,受命去考察果洛,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叫《川青边境果洛诸部之探讨》,书中记载,至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果洛共有大小部落51个,一万两千一百户。
1949年全国解放后,果洛草原还处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各部落之间时而联合,时而敌对。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很困苦。广大藏族同胞看到周边解放了的牧区都过上了好生活,于是,纷纷请求解放果洛。
1952年,当时的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派出代表组成了“中央果洛工作委员会”,于1952年7月1日,在团长扎喜旺徐,副团长马万里的带领下,从西宁出发,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经过一个多月的马上行程,于8月初来到果洛腹地查朗寺一带。
经过一年多一系列扎实的准备工作后,果洛于1953年底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1月1日,正式宣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成立,果洛正式解放。
1955年7月,果洛藏族自治区改为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形地貌 河流湖泊
说完果洛的历史,再来看看果洛的地形地貌和河流湖泊。
果洛的地形地貌,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三湖两峰一河一史诗”。三湖是指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年保玉则湖;两峰是指阿尼玛卿雪山、年宝玉则神山;一河是指黄河;而一史诗,是指藏族人心目中的英雄《格萨尔王传》。
果洛总的地貌特征是,在高原面上一系列近于平行的低山与宽谷,河湖与盆地相间排列。山的高度平均在三千米左右。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在这些山的顶端,广泛分布着冰川和冰斗。
而在平坦地带,大多是草原地貌,草场面积广大,约为5.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75%。
果洛州内重要的山系有:昆仑山系的巴颜喀拉山支脉,著名的黄河就发源于其西北的卡日曲一带。阿尼玛卿雪山山脉,年宝玉则山脉。在这些山脉之间,是众多的河流、草场、湖泊和沙漠。
所以,果洛州内雪峰耸立,江河纵横,湖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显得十分壮丽。
动植物 矿物资源
各位游客,果洛州是青海省一块十分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动植物、矿物资源同样令果洛人民感到骄傲。
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千里远,芳草碧连天,是青海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适宜于发展藏系绵羊、牦牛、犏牛、马匹等畜类。果洛各地的牦牛,雄伟健壮,可供骑乘,也可做驮运,有“高原之舟”的美誉。所产的牛奶鲜美纯净,富含油质,是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牦牛的乳产品,酥油、奶酪、曲拉等,品质也非常好,是青海的品牌产品。
果洛还盛产马匹,果洛藏族人在很早以前由四川阿坝输入的名马“松潘马”和甘肃夏河一带所产的名马“河曲马”,培养出果洛特有的马匹,叫“格吉花马”。现在,这种马的产地主要在久治。格吉花马体高腿健,爬山过河如履平地。赛马会上,为英姿勃发的骑手带来无限荣耀。
在果洛的野生丛林里,还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棕熊、盘羊、金钱豹、白唇鹿等。果洛州是白唇鹿的故乡,州文联曾经举办过一个文学刊物,刊名就叫《白唇鹿》。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狍鹿、猞猁、雪豹、雪鸡、羚羊等等。除此,还有数不尽的大大小小的动物出没其间。
很早以前,果洛草原上还生活着一种叫“四不象”的动物,就是现在的麋鹿。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它的学名,就叫“四不象”,现在的拉加镇就是四不象曾经出没的地方,拉加的藏语意思就是“四不象”。
值得一提的是,果洛草原上星罗棋布的河流和湖泊里,生活着各种鱼类。由于藏族人不吃鱼,这里的鱼数量多得惊人,常常可以看到“半河流水半河鱼”的奇观。
除了动物,果洛草原的植物也非常丰富。班马县的班前、灯塔;玛沁县的军功、拉加、洋玉等都是茂密的林区。在这些原始森林里,生长着高耸入云的各种树木,主要有云杉、冷杉、圆柏、白桦等树种,山林密布,冬夏常清,流水潺潺,鲜花盛开,是一派高原的南国风光。
由于森林茂密,果洛草原还盛产各种名贵药材,最著名的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等,其次还有知母、贝母、秦艽、当归、龙胆、党参、川芎、黄芪等药材。在夏秋多雨季节,地面上长满蘑菇、地软儿、蕨麻等可食用的植物,俯拾皆是。
果洛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地下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现已发现并初步开采的有煤矿、金矿、铁矿。还有大量的铜、铬、银、铅、锌、钨、镁、硫磺、石棉、水晶等尚未开采。果洛的金矿在历史上声名远播。
气候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气候,具有显著的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全州地势高峻,易受北方和西北方的寒流影响,日照时间长,降雨(雪)量较多,蒸发量大,多阵性大风。年降水量为400—760毫米,素有“北方气候南方雨”之说。果洛因受地形地势影响,相对形成三个降水地区。东南较湿润的班玛、久治等地年平均降水量为655.8—759.8毫米,年降水日数达175天左右;其中久治县为青海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夏秋之际,几乎终日阴雨连绵,天不放晴。国家近年来所实施的黄河源头人工增雨重大项目就在久治县城驻地智青松多设有增雨点。西北部的中心站、玛多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06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20天左右。中部大武、吉迈、甘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74—540.9毫米,年降水日数118—162天。
由于海拔高,大气含量只占内地的60%左右,一年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而通常又把冷暖两季分别称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多大风天气。每遇风季来临,常常出现沙尘飞扬、昏天黑地的景象,民间有“一阵狂风难辨昏与昼”的说法。而夏季短促温凉,乍暖还寒,多雨并伴有雪雹,一日之内,常常出现四季气温,自然条件极为严酷。
行政区化 民族
果洛自1954年建立自治政权以后,下辖玛沁、玛多、班马、甘德、久治、达日六个县,44个乡镇,182个牧委会,总人口15.36万人,藏族人口占将近90%,是我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的自治州,州府大武镇距离省会西宁440公里。
果洛州的民族成分很单一,藏族占绝大多数。在解放以前,果洛分为上中下三果洛。关于三果洛的说法,民间有很多历史传说,流传得最广的一种说法,是说果洛部族的先祖最早是居住在康北邓柯领地的直加拉部落,部落首领直加拉与同属一个大部落的另一位首领岭产生了矛盾,关系破裂,于是,直加拉带领自己的部族离开邓柯,来到多绕草原放牧,就是现在的果洛草原。
而在多绕草原上,还生活着三个部落,他们分别是年孜部落,喀热部落和瓦里部落。对于远道而来的直加拉部落,他们起初是欢迎的,因为直加拉部落有一些他们急需的.商品和工匠,可以适当做一些贸易。后来,直加拉部落不断发展壮大,这三个小部落感觉受到了威胁,于是,秘密商议,联合起来攻打直加拉部落,把直加拉部落赶走。
恰好有一个叫玛察莫德的人,他是直加拉酋长的儿子阿本的好朋友,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夜逃出本部落赶往阿本的帐篷报信,于是,直加拉父子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
由于双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战争打得异常惨烈。直加拉父子英勇善战,而多绕草原上的这三个部落也不是软弱无能之辈。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上有一二湖泊在,是年孜部落人湖;中有一二头牦牛吼,是喀热阿洛长毛公牛;下有一二头老虎吼,是瓦里阿热虎子也。”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直打得雪山崩溃,日月无光,才分出胜负来,直加拉父子赢了。
直加拉部落统治了这三部落,草原上的人便把直加拉父子称做“果洛巴”,意思是“反败为胜的人”,果洛的名字就这样来了。当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果洛的名称有时候因藏汉语翻译的差异,也偶有改变。比如,在明朝的时候,叫“果洛克松”,在清代,民间叫“俄洛”,而在官方的文件册印上,则叫“郭罗克”。到了民国时期,便统一叫果洛了。
直加拉部落和这三个部落的人又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迁徙,中间不断地融合、分离,再融合、再分离,后来,又形成了果洛草原上新的三个部落,他们分别叫昂钦本、阿什姜本、班玛本。据说这是弟兄三个,老大是长子,比较有特权,所以叫“昂钦本”,意思就是“有权力”;老二的部落驻扎在一个地形像大鹏的地方,所以叫“阿什姜本”,意思是“驻地像大鹏鸟”;老三居住的地方,门前开满了一片灿烂的鲜花,他就叫“班玛本”,意思是“有花”。
这就是古代三果洛形成的民间说法,传说固然不可靠,但可以看出一点,在黄河源头的果洛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后来,吐蕃、蒙古族先后进入该地,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而形成今天的藏族。至今,在果洛地区还有“甲科”、“苏乎日麻”、“霍科”等地名,翻译成汉语就是“汉族居住过的地方”,“蒙古族居住过的地方”,“鲜卑人居住过的地方”等等,可见,果洛的藏族人逐水草而居,经过历代迁徙、融合,而形成了今天的藏族人。
艺术 宗教
果洛地区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传说故事、民歌(民歌包括酒曲、情歌、祝词等)、舞蹈、格言、谚语、藏戏、绘画等等,其内容常常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形式也较为粗犷豪放,但是情真意切,富于想象,使这些民间艺术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民间传说故事数量多,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几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面湖,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流传着神奇而又美妙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活泼有趣,寓意深刻。
果洛民间流传的民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有独唱、对唱、合唱等,一般不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能唱两句。比如妇女们普遍哼唱的《挤奶歌》,就是在挤奶的时候唱给母牛听的:
哦果果,哦果果,
你是一头乖母牛,
你静静站着不要走,
我慢慢挤着唱支歌。
让我挤完洁白的奶汁,
听我把吉祥的歌儿唱完。
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民歌,叫“拉伊”,也就是藏族情歌,是青年男女为表达爱情而唱,一般在放牧或打猎的时候在草原山野中唱,不在家中唱。拉伊的歌词有一定的格律,构思精巧,结构完整,曲调高亢悠扬,婉转优美。
果洛的舞蹈,基本上属于安多范畴,或者说受安多影响较大。果洛舞蹈的重要特征是甩左手抬左脚,甩右手抬右脚,热情豪放,粗犷激烈,尤其是“玛多果卓”舞,刚柔兼备,热情明快,节奏感鲜明。旋律和舞步从弱到强,由慢渐快,以脚上的功夫见长。女子则飘逸俊雅,彩袖长抒,舞姿婀娜轻盈。
果洛的寺院宗教舞蹈,一般与宗教节日有关,届时演员们头戴假面具,穿各色类似戏装的衣服,手持鼓、刀、斧等道具。每一出舞蹈中必须有一个僧侣参演,头戴黄色法帽,身穿袈裟,手捧哈达或点燃的藏香,在前面带路,称“福那哇”,还有音乐伴奏的“跳神”,主要有法王舞、狮舞、鹿舞、骷髅舞等。
藏戏在果洛并不普遍,但遇有重大节日或特别喜庆之事,各地藏胞都会自发地组织演唱,藏戏是糅合了歌舞、说唱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其内容多为历史题材,如《文成公主》、《格萨尔王》、《智美更登》、《洛桑王子》等等。
果洛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教流传到果洛的时间,大致约在八世纪后期,由康藏地区传入。后来,果洛也分为宁玛派(红教)和格鲁派(黄教)两大派系。
果洛州共有藏传佛教寺院62座,久治县的白玉寺和达日县的查朗寺,是国内藏区享有较高声誉的宁玛派寺院。在社会上影响较广的班玛县阿什姜贾贡巴寺,保留了很多古印度原始佛教的成分,在当地被称为“三果洛”的发祥地,有不少传说和遗迹。玛沁县的格鲁派寺院拉加寺,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奇特,而且在佛教发展历史中有过特殊的地位。在藏区很有影响,具有很高的宗教价值和旅游价值。
交通
各位游客,在果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天果洛,地果洛”,是说果洛太大了,像天一样高远,像地一样辽阔。以前,交通十分不便,主要靠牦牛、马匹等畜力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渡河则多用牛皮筏子。但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为了生存,还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至今还有留存的古驿道。
远在公元四世纪末叶,羌人在多次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党项古道。党项古道分布在果洛广大地区、甘肃玛曲、四川阿坝、江原一带,是党项羌人通往甘肃、四川、连接中原通道,由南北两条路线构成。
到了公元七世纪,随着文成公主的到来,果洛北部的花石硖、扎陵、鄂陵一带,就有通往西藏的古驿道“唐蕃古道”。
民国时期,马步芳政府在原来由西宁至西藏的古驿道上,曾修筑了一条果洛花石硖到达玉树的简易公路。据说,这条公路修成后,只通过两辆汽车,而且中途多次抛锚,只得靠人力,在汽车前栓上绳子拉,后面还有人推,才勉强到达玉树。
时世变换。到了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果洛州的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国道、省道路面全部黑色化,打通了两条通往四川的出省通道。公路道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果洛不再是遥远偏僻的果洛,而是欣欣向荣的草原新牧区。
饮食 茶文化 酒文化
各位游客,进入藏区,我想大家对藏族人独特的饮食文化非常感兴趣。草原上丰富的牛羊肉和牛奶,使果洛草原的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那么,藏族人在怎样加工食用这些肉食品的呢?
藏族人一般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或风干肉。手抓肉就是把新鲜的牛肉或羊肉放进锅里,加水煮熟。藏族人喜欢吃开锅肉,既把血水刚烧干,肉还未变颜色时,就捞出来食用。这种肉按常理还是生的,但藏族人把煮肉的火候掌握得特别好,开锅肉煮得又嫩又香刚刚好,特别耐得住咀嚼,而且还越嚼越香,藏族人用一把小刀,即可把一段骨头啃得干干净净。
风干肉,是藏家牧人储存冬肉的一种方法,也是他们的传统食品,就是把刚宰杀的新鲜肉装在柳条篮子里,或直接挂在屋檐下或仓房里,让风一点一点地吹干。吃的时候拿下来,洗净尘土,就可以一条一条地撕着吃。风干肉的滋味如何,只有您自己品尝了才能领会它的妙处。
除了肉食品外,藏族人的主要食物还有糌粑、酥油、曲拉、酸奶、蕨麻,还有用牛羊的下水加工成的各种帐房小吃,如血肠、面肠、灌肺、兜卷、烤肝、蹄筋等等。藏族人在逢年过节时还喜欢做一种叫“辛”的点心,就是把晒干的蕨麻磨碎,加糌粑、曲拉、酥油和白糖,搅拌蒸熟后趁热倒入模子中,待凝固后再从模子中取出,就是一块块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辛”了。
现在,果洛藏族人还喜欢吃“蕨麻者丝”和挂面。蕨麻者丝,就是用蕨麻、曲拉、酥油、再加上红糖和葡萄干做成的稀米饭,风味独特。
果洛藏族人饮用的茶,全属热性。分清茶和奶茶两类,清茶就是不加牛奶的茶水,这种清茶用茯茶或康大茶熬成,因性热,具有帮助消化,抵御寒冷的功效。
藏族人非常喜欢喝茶,平时,帐房内的“塔夸”上,从早到晚都熬着一壶浓茶,随倒随喝。外出放牧或打猎,也要怀揣茶叶,再背一只小铁锅,渴了时就用三块石头支起小锅,就地拣牛粪烧茶。所以说,牧区“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藏族人熬茶的方式也很独特,水里除了放茶叶外,还要放一点青盐。有的人还要放草果、花椒、姜片、荆芥、薄荷、红枣,熬出来的茶水像药汤子一样。更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牧人,在熬茶的时候,还要放一些自制的土碱,据说这种茶喝起来才有茶的香味。
奶茶便是在熬好的清茶里放一些牛奶,奶茶颜色呈黄褐色,味道醇厚,奶香浓郁,是很好的滋补健胃饮料。
如果奶茶喝着不过瘾,还可以在奶茶里加一些酥油,就是酥油茶了。当滚烫的奶茶倒进碗里时,那块乳黄色的酥油在茶水中翻滚几下,随即融化在飘浮的水面上。喝的时候,一边轻轻地吹开浮在茶水上的油沫,一边浅啜一口,直待把一碗茶喝尽,即使不吃饭也感觉不到饿了。
酥油茶一般用来招待贵客。
因了喝茶,藏族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首先是盛茶的碗特别讲究,用木碗,龙碗或八宝碗喝茶。木碗都是拿整块的木根自己璇制的。龙碗比较珍贵,是指碗边上描了金龙的瓷碗,以景德镇的最佳。而八宝碗,是指碗边上描绘了藏族人最喜欢的八宝吉祥图。藏族人都是分餐制,各人的碗各人保管好,外出或到别人家的帐篷中喝茶,就从自己的怀中掏出碗来盛茶。
除了喝茶,果洛藏族人还喜欢喝一点酒。在以前,酒都是自己酿,以青稞为主,酿出来的酒称之为“藏酒”。
每当青稞成熟的季节,家中的妇女们都要留一部分青稞用来酿酒。酿酒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青稞煮熟,放到特制的容器里发酵即可。但是要掌握好火候,酒粬的量,拌制方法也很讲究,否则就会前功尽弃,酿不出好酒来。一般情况下,十斤青稞可酿制三斤上等的藏酒。
藏族人还喜欢酿一种叫“琼”的饮料,酿制方法更简单,就是把煮熟的青稞放到瓷坛内,再拌上少量酒粬,放在温热处,以保持适当温度。过个两三天后,当听到坛内发出“呼呼”的响声,说明“琼”已酿好。舀出来,兑上白开水就可以喝了。“琼”相当于汉族人酿的醪糟。
酿制藏酒和琼剩下的青稞,一般都用来喂马。据说马吃了这种青稞,不仅易长膘,而且走雪路时蹄下不粘雪,不结冰,走得又快又稳。
旅游资源
果洛州境内有旅游景点70多处,它拥有世界上著名的藏区四大神山之一—阿尼玛卿雪山;国内外最具魅力的国家地质公园年宝玉则;遥远又神秘,令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黄河源头;扎陵湖和颚陵湖;黄河源牛头碑和柏海迎亲滩;拥有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汇集的众多寺院,莫革德哇遗址;班玛原始森林和红军留下的摩崖文字等红色遗迹;万里黄河第一桥,第一县,第一峡等景点。
果洛被专家称为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是格萨尔的故乡。格萨尔文化源远流长,有众多的格萨尔遗址、遗迹,如察干城遗址、朗日班玛本宗城堡遗址、格萨尔狮龙宫殿遗址、格萨尔赛马称王的起点和终点等等。还有流传在广大藏族人民中间的格萨尔传说故事,和众多的格萨尔说唱艺人。
果洛境内有66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宁玛、格鲁、觉囊和噶举四个藏传教派。著名的有宁玛派寺院查朗寺、白玉寺,隆恩寺、德合龙寺、知钦寺等。格鲁派寺院拉加寺。果洛独有的觉囊派也有很多寺院,如阿什姜寺、汇日堂寺。噶举派寺院其吉德寺等等。
果洛是一个非常神奇美丽的地方,是人们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绝好旅游胜地,也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登山、探险、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相关文章
重庆市内沿途导游词2023-06-07 16:56:19
重庆钓鱼城导游词范文2023-06-07 02:19:23
古城西安导游词2023-06-14 14:49:06
介绍桂林导游词范文(精选三篇)2023-06-16 08:49:44
厦门导游词怎么写2023-06-08 14:41:32
经典的嵖岈山景区导游词2023-06-14 06:08:1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对比哪个好(排名分数线区2024-03-31 16:25:18
河北高考排名23795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2024-03-31 16:19:2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山东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5:16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12:5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湖南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2024-03-31 16:09:19
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2024-03-31 16:04:52
景点导游词(十五篇)2023-06-11 20:10:27
四川九寨沟导游词(精选十五篇)2023-06-03 11:44:39
湖北省有名景点导游词2023-06-18 14:24:56